摘要 | 第1-3页 |
Abstract | 第3-4页 |
中文文摘 | 第4-9页 |
绪论 | 第9-13页 |
第1章 刘向《列女传》的历史背景与当时妇女生存条件 | 第13-23页 |
·前言 | 第13-14页 |
·确立中心与边缘的意识形态 | 第14-16页 |
·礼教与妇女道德标准 | 第16-19页 |
·女性生存空间 | 第19-23页 |
第2章 刘向《列女传》中各个女子形象群 | 第23-57页 |
·前言 | 第23页 |
·母亲形象群 | 第23-36页 |
·母仪天下的女子形象 | 第23-24页 |
·善于教化的母亲形象 | 第24-28页 |
·充满慈爱的继母形象 | 第28-29页 |
·坚强聪慧的母亲形象 | 第29-30页 |
·恶母形象 | 第30-32页 |
·母亲形象群的分析 | 第32-36页 |
·女儿形象群 | 第36-43页 |
·出嫁前,礼不备而不嫁 | 第36-39页 |
·有远见卓识的貌丑的奇女子 | 第39-41页 |
·替父脱罪者 | 第41-43页 |
·妻子形象群 | 第43-53页 |
·贤明的妻子形象 | 第43-46页 |
·贞顺节义的妻子形象 | 第46-48页 |
·维持家庭团结的妻子形象 | 第48-50页 |
·恶妻形象 | 第50-52页 |
·妻子形象群的分析 | 第52-53页 |
·各个形象的互相交织以及刘向的政治诉求 | 第53-57页 |
·母亲、妻子、女儿形象和整合 | 第53-54页 |
·善与恶的绝对对立 | 第54页 |
·刘向的政治关怀 | 第54-57页 |
第3章 刘向《列女传》及后世正史《列女传》的历史流变 | 第57-71页 |
·前言 | 第57-58页 |
·恶女形象群的消失 | 第58-59页 |
·才学女性形象群的出现与消退 | 第59-62页 |
·贤良妻母形象群的渐退 | 第62-63页 |
·孝女形象群到孝妇形象群的转变 | 第63-65页 |
·列女形象到烈女形象的转变 | 第65-69页 |
·美丑善恶两极化的女性形象发生变化 | 第69-71页 |
第4章 对《列女传》流变的分析 | 第71-77页 |
·史家借《列女传》为意识形态代言 | 第71-72页 |
·对妇女的道德教化与父权制度的关系 | 第72-73页 |
·《列女传》对女性的教化和塑造 | 第73-77页 |
结论 | 第77-7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9-82页 |
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| 第82-83页 |
致谢 | 第83-84页 |
个人简历 | 第84-8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