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2页 |
引言 | 第12-22页 |
(一) 课题来源 | 第12-16页 |
1、生活历练着理论 | 第12-14页 |
2、赛博格思想的时代背景与研究价值 | 第14-16页 |
(二) 研究现状、目的及意义 | 第16-22页 |
1、国外对哈拉维思想的研究 | 第16-17页 |
2、国内对哈拉维思想的研究 | 第17-21页 |
3、研究目的、意义 | 第21-22页 |
一、赛博格的理论背景、资源和基本内容 | 第22-31页 |
(一) 赛博格理论的背景 | 第22-23页 |
(二) 赛博格的理论资源 | 第23-26页 |
1、进化:从“人的延伸”到“混种”“合并” | 第23-24页 |
2、“仿真”:“内爆”下的界限模糊 | 第24-25页 |
3、福柯的生物政治和微弱预感 | 第25页 |
4、背离:起源故事的破灭 | 第25-26页 |
(三) 赛博格理论的基本内容 | 第26-31页 |
1、界限模糊,如此多裂 | 第26-27页 |
2、身影重重,我是何者 | 第27-28页 |
3、“赛博格是我们的本体” | 第28-31页 |
二、赛博格实践与赛博格空间 | 第31-36页 |
(一) “变形记”:科学实践下的赛博格 | 第31-32页 |
(二) “心似双丝网,中有千千结”:赛博格编织大众生活 | 第32-33页 |
(三) 盲人摸象,了如指掌?赛博空间与赛博格空间比较 | 第33-36页 |
三、赛博格文学叙事 | 第36-43页 |
(一) 科幻文本中的赛博格叙事 | 第36-38页 |
(二) 朦胧漂移的能指:赛博空间的身份叙事 | 第38-40页 |
(三) 赛博格叙事蕴含的本体论 | 第40-43页 |
四、赛博格本体论下的文艺理论 | 第43-60页 |
(一) 赛博格文艺理论何以可能 | 第43-48页 |
(二) 赛博格文艺理论 | 第48-56页 |
1、和而不同:赛博格之于后现代 | 第48-51页 |
2、跨界与重建:赛博格文艺理论 | 第51-56页 |
(三) “无中生有”:建构赛博格本体论之基本范畴 | 第56-60页 |
1、核心范畴:跨界 | 第56-57页 |
2、基本形态:此在,模糊,异质,虚拟,多元 | 第57-58页 |
3、最终目的:再生 | 第58-60页 |
五、赛博格思想的评价 | 第60-64页 |
(一) 赛博格思想的理论意义 | 第60-61页 |
(二) 赛博格思想的实践意义 | 第61-62页 |
(三) 赛博格思想存在的问题 | 第62-64页 |
1、概念的模糊 | 第62-63页 |
2、影响的落差 | 第63-64页 |
结论 | 第64-65页 |
注释 | 第65-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7-70页 |
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70-71页 |
后记 | 第71-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