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首页
--
文学
越南汉文小说梦境文化研究
越南汉文小说中的神仙故事研究
《2666》的后现代叙事研究
张宇初著述交游考论
蒙古民间鬼故事研究
文学人类学视域下的贵州布依族情歌研究
新旧交替中的传统文人庞树柏研究
《阿Q正传》的海外传播与接受
文化建设视野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与发展研究
跛者不忘履--论沈从文1949年后的文学创作
战时民族主义与陈铨戏剧
论郁达夫旧体诗词中的生命意识
论林语堂的孔子书写
冯雪峰与周扬三四十年代现实主义文艺理论之比较
书写温暖的秦文君—秦文君少女小说研究
美丽的痛苦--论曹文轩的苦难书写
20世纪初英国学者威廉森的王安石研究
《聚会》中的爱尔兰女性身份追寻
疏离:霍桑《带七个尖角阁的房子》的主题研究
《奥吉·马奇历险记》中的精灵主义
《男人的一半是女人》与《查泰莱夫人的情人》空间叙事比较研究
不稳定人物、非家的家、活着的死亡—爱伦坡哥特式短篇小说中的“暗恐”
赫斯特乌德的困境:《嘉莉妹妹》的空间解读
塔·托尔斯泰娅短篇小说《痴愚说客》中的后现代主义特征
从芥川龙之介《舞会》看鹿鸣馆时代的文明开化
挪用和弃用:从后殖民视角看《荒原蚁丘》中的语言策略
论《虞美人草》中“藤尾”的形象
鲁迅文学和国木田独步文学中的“少年人物形象塑造”的比较研究--以《故乡》和《春鸟》为例
颠覆—詹妮特·温特森《守望灯塔》的超文研究
丽塔·达夫诗歌中的空间书写
由基兰·德赛的小说《继承失落的人》探寻“失落的旅程”
后现代语境中《无声告白》的复调研究
《丧钟为谁而鸣》的存在主义解读
《接骨师之女》中的伦理困境
“天使”的出走与回归:《天黑前的夏天》中凯特不忠的真相
从生态女性视角对比艾米丽·狄金森和席慕蓉的诗歌主题
互联网时代的跨界书写现象与文学研究的视域拓展
菲利普·罗斯的现代性社会问题书写研究--以《美国牧歌》和《人性污点》为例
“世界文学”观念与新时期作家的创作实践
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实践属性研究
李泽厚美学与儒家传统
“共产国际派”与鲁讯形象建构(1936—1945)
中德家庭子女的身份认同构建--以余德美小说《中国公主》为例
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
战争、漂泊与家国观念--四十年代小说行旅叙事研究
团体意识与个体意识--论《二心集》在鲁迅杂文中的独特性
汉末三国时期荆州文人群体研究
中国20世纪80-90年代域外汉语诗歌的空间书写研究--以北岛、多多、张枣、宋琳等诗人为中心
历史的颠覆--音乐剧《汉密尔顿》的研究
后世书写理论:作者与读者
上一页
[55]
[56]
[57]
[58]
[59]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