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4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导论 | 第12-20页 |
一 罗斯和他的小说创作 | 第12-15页 |
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5-17页 |
三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 | 第17-20页 |
第一章 世俗化和理性化的推动 | 第20-39页 |
第一节 主体性意识的觉醒和张扬 | 第20-31页 |
1.主体性意识的觉醒 | 第21-24页 |
2.瑞典佬西摩和科尔曼的主体性意识张扬 | 第24-31页 |
第二节 “除魅”的过程 | 第31-34页 |
第三节 “上帝死了” | 第34-39页 |
第二章 经典的失落 | 第39-50页 |
第一节 罗斯和科尔曼的困惑:经典意义的丧失 | 第39-44页 |
第二节 黛芬妮和科尔曼的曲解——经典的被解构 | 第44-50页 |
第三章 人文知识分子的沦陷 | 第50-93页 |
第一节 人文学科知识的理性化 | 第50-69页 |
1.西方哲学理性化的突出 | 第50-64页 |
2.人文和社会学科知识的理性操作主义倾向 | 第64-69页 |
第二节 人文知识分子的职业化和世俗化 | 第69-79页 |
1.科尔曼和黛芬妮:人文知识分子的职业化 | 第71-76页 |
2.科尔曼和黛芬妮:人文知识分子的世俗化 | 第76-79页 |
第三节 科尔曼和黛芬妮——科层机构下的知识人 | 第79-85页 |
1.科尔曼的“物化”倾向 | 第79-83页 |
2.黛芬妮的权欲作派 | 第83-85页 |
第四节 科尔曼的困境——知识人的“消解”和“放逐” | 第85-93页 |
第四章 “主体性意识的零散化” | 第93-118页 |
第一节 “历史的终结”和“深度感的丧失” | 第93-101页 |
第二节 “孤独的人群” | 第101-103页 |
第三节 反抗的年轻人 | 第103-106页 |
第四节 社会的疏离和对立 | 第106-118页 |
1.精英与大众的对立 | 第107-113页 |
2.瑞典佬与女儿莫莉:资本主义与其对立面 | 第113-118页 |
第五章 问题的应对 | 第118-144页 |
第一节 现代性的伦理困境 | 第118-121页 |
第二节 蒂利希的药方 | 第121-129页 |
1.蒂利希和他的学说 | 第122-126页 |
2.“绝对信仰”和“终极关怀”的效用 | 第126-129页 |
第三节 社会分裂的应对 | 第129-134页 |
1.哈贝马斯和他的交往理性 | 第130-132页 |
2.交往理性能否应对社会分裂? | 第132-134页 |
第四节 儒学的启示 | 第134-144页 |
1.梁漱溟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 | 第134-136页 |
2.“仁”的应对意义 | 第136-141页 |
3.“仁”的主体性价值 | 第141-144页 |
结语 | 第144-1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46-155页 |
致谢 | 第155-1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