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学论文--中国文学论文--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--当代文学(1949年~)论文

互联网时代的跨界书写现象与文学研究的视域拓展

摘要第4-7页
ABSTRACT第7-11页
第1章 绪论第15-39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5-16页
    1.2 研究现状第16-37页
    1.3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第37-39页
第2章 互联网时代的跨界书写现象第39-75页
    2.1 文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第40-4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交叉文本的学科归属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交叉文本研究的必要性与价值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代表案例:亦文亦史的《明朝那些事儿》第44-48页
    2.2 文学与艺术的叠加第48-5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文学的艺术叠加种种第48-5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艺术叠加对文学的价值第52-5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代表案例:文学公众号的多元素表达第54-55页
    2.3 文学与日常生活的跨域第55-6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日常文本的分类第56-5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文学研究介入的必要性第59-6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代表案例:新浪网络作家微博三例第61-64页
    2.4 文学与批评的边界模糊第64-75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批评文学化的历史与当下第64-67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批评文学化的潜在价值第67-69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代表案例:知乎网评金庸、古龙第69-75页
第3章 跨界书写对传统文学理论的冲击和挑战第75-92页
    3.1 跨界书写的新质与传统文学理论解构的必要性第75-77页
    3.2 文学主体论的冲击与挑战第77-8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审美文学论体系的局限第78-8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文学性体系的局限第80-82页
    3.3 文学功能论的冲击与挑战第82-8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艺术功能的新变:从膜拜价值到技艺价值第82-8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社会功能的新变:从超越性到具体性第85-87页
    3.4 跨界书写研究的理论资源寻求第87-92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重构文学本质的失效第88-90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分析方法:扩容合理性的另一条路径第90-92页
第4章 互联网时代文学研究视域拓展的依据第92-128页
    4.1 历史参照:包容的“大文学”第92-9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前现代“大文学”概念第93-9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“大文学”的当代启示第96-99页
    4.2 视域拓展的机制依据第99-10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文学作为机制:与社会文化整体的诗性融通第99-10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文学机制的运用:学科跨界文本的“大文学”旨趣第102-10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文学机制的运用:日常生活文本的诗化书写第104-106页
    4.3 视域拓展的形式依据第106-11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文学作为形式:生成于生活形式的异质同构第107-11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文学形式的运用:其他学科文本的文学语体第110-11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文学形式的运用:艺术叠加文本中其他艺术要素的修辞化作用第113-11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文学形式的运用:生活形式的文学化第115-116页
    4.4 视域拓展的主体依据第116-124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文学主体与生活主体的同一第117-119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文学与其他学科交叉文本:主体与社会生活的诗性互构关系第119-122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日常文本:文学主体与生活主体的趋于一致第122-124页
    4.5 视域拓展的实践依据第124-128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文学的弹性边界第124-126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跨界书写的学科归属第126-128页
第5章 引导式与参与式:跨界书写介入的两种方式第128-151页
    5.1 跨界书写的引导性介入第129-14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引导性介入的途径:创作、传播与接受环节的介入第130-13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引导性介入的矛盾:精英优势与网络民主第136-138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引导性介入的平台:线上与线下第138-140页
    5.2 跨界书写的参与性介入第140-15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参与性介入的途径:创作与接受环节第140-14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参与性介入的身份主体第147-14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参与性介入的学科主体第149-151页
第6章 余论第151-158页
    6.1 基本特征的探索第152-153页
    6.2 理论及思路的选择第153-154页
    6.3 纵深研究的可能第154-158页
参考文献第158-174页
致谢第174-176页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第176页

论文共17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基因组重测序、转录组分析及其毒力基因鉴定
下一篇:卖空交易与资产定价:基于中国融资融券制度的实证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