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首页
--
文学
牧隐李穑与中国文学之关联研究—《诗经》、“屈骚”和陶渊明接受为主
《热河日记》中的中国人形象之研究
拉康他者理论视域下《榆树下的欲望》的欲望悲剧
媒介阴霾下的受众--对《白噪音》中大众传媒的解读
基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本能论的渡边淳一《失乐园》研究
论川上弘美《踏蛇》
荒诞世界中的选择--萨特存在主义视角下《热爱孩子的男人》女性命运研究
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--《尖枞树之乡》生态思想解析
胡安·鲁尔福小说的主题与叙事研究
论谢默斯·希尼的晚期诗歌创作
论加西亚·马尔克斯小说中环境与个体生存的关系
《一个人的好天气》中体现的物哀及其形成成因
《明月记》对于汉籍的接受研究--以汉诗与汉故事为中心
《闲中录》与《枕草子》的比较研究
压迫与反抗--从属下角度解读《砖巷》
安部公房《砂女》论--以“宏观修辞手法”和“微观修辞手法”为中心
谭恩美《喜福会》“他者”形象研究
中韩古代文学返魂母题比较研究
创伤与复原—创伤理论视角下的《云街》解读
雅克·朗西埃的小说政治观
村上春树的《1Q84》和奥威尔的《1984》的对比研究
“非虚构”写作论
朱光潜《文艺心理学》研究
动态模仿关照下文学作品中语言风格的翻译--以The Story of a Marriage汉译为例
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小说心理描写翻译中的应用--以《夏末》的汉译为例
译者主体性在小说心理描写翻译中的彰显--以小说《久别重逢》中译为例
会话含意理论指导下的小说对话翻译--以《平凡而伟大的事》的汉译为例
叙事理论指导下的纪实文学翻译实践--以Berlin at War汉译为例
雷威安法译中国古代小说研究
先秦诸子散文中的讽谏寓言研究
汉代《诗经》章句研究
艺术与责任--对于《徐霞客游记》行为主体建构的研究
张炜儿童文学创作研究
晚唐传奇女性形象研究
《虚舟题跋》研究
《曝书亭集词注》研究
儒学影响下的五山文学思想研究
渐老渐熟,乃造平淡--苏轼诗歌审美历程中的“和陶诗”研究
黄玠与《弁山小隐吟录》研究
安宁散文研究--从乡村到草原的精神迁徙
骆驼失角故事及其异文在蒙古地区传播研究
“孝友行”與“瑰瑋文”--黄庭堅的親情人倫世界與詩文創作
现代性视域下文学中孤独体验书写研究(1900-1945年)
子弟书女性形象管窥
鲁迅作品中父母话语构建研究
文学文本视域下魏晋赋序研究
论伊丽莎白·鲍恩笔下的纯真型女性形象
李箕永的《土地》与李根全的《老虎崖》所呈现的国族认同比较研究
中上健次“纪州三部曲”中的父子关系研究
《大地》和《一千英亩》的生态女性主义对比研究
上一页
[103]
[104]
[105]
[106]
[107]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