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学论文--中国文学论文--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--诗歌、韵文论文--诗歌论文

渐老渐熟,乃造平淡--苏轼诗歌审美历程中的“和陶诗”研究

摘要第7-8页
Abstract第8-9页
绪论第10-16页
    一、选题缘由第10-11页
    二、研究综述第11-13页
    三、研究意义第13-14页
    四、研究方法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文献研究法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对比分析法第14-16页
第一章 北宋尚“平淡”的审美理想第16-22页
    一、“平淡”审美形成的原因第16-18页
    二、“崇陶”时代风气的形成第18-20页
    三、平淡诗歌观念的内涵第20-22页
第二章 苏轼由雄俊到平淡的诗歌审美演变与“追陶”心路第22-42页
    一、诗歌审美雄俊奔放,“羡陶”心路初显第22-27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出而用世,笔锋雄俊奔放第22-25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在野性与归田情怀中萌发“羡陶”意识第25-27页
    二、诗歌审美转向以“清敦”,开始以陶渊明为师第27-35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谪居黄州,诗歌审美转向清劲敦厚第28-32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精神突围中以陶为师,“学陶”观的深化第32-35页
    三、诗歌审美归于平淡,与陶渊明形神合一第35-42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贬谪岭海,平淡诗美的确立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我即渊明,与陶渊明形神合一第38-42页
第三章 苏轼诗歌的平淡特质第42-52页
    一、清新朴茂的人生境界第42-47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清劲旷达的性情第42-45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“杖藜行歌”的处世态度第45-47页
    二、平淡而内蕴丰富的语言第47-49页
    三、清新脱俗的艺术境界第49-52页
第四章 苏轼“和陶诗”与陶诗的共性与个性第52-69页
    一、“和陶诗”对陶诗审美趣味的继承第52-58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旨趣第52-54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平和淡远的情怀第54-56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清新自然的语言第56-58页
    二、“和陶诗”对陶诗审美趣味的开拓第58-69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艺术风格:陶诗醇厚,东坡和之以清劲第58-62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语言艺术:陶诗朴茂,东坡多超脱语第62-65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诗歌境界:陶诗平和玄远,苏诗诙谐有禅趣第65-69页
结语第69-70页
参考文献第70-73页
致谢第73-74页
作者简历第74页

论文共7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黄玠与《弁山小隐吟录》研究
下一篇:儒学影响下的五山文学思想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