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首页
--
历史、地理
--
中国史
--
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(1919~1949年)
战后国民党东北决策研究
前五四时期陈独秀的启蒙思想研究
中华苏维埃中央政权研究
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后的治藏政策
中国国民党北伐决策研究(1924-1926)
抗战时期四川难民问题研究
试论20世纪40年代中国自由知识分子向左翼发展的历史趋势
上海民众反日救国联合会研究
崇明民众抗日自卫总队研究
论理性自由主义者的民族情感及其影响--《独立评论》视野下的中日关系
新文化运动中的精神改造论及其发展趋势
延安文化人群体研究
陕甘宁边区民主政权工作人员群体研究
陕甘宁边区妇女政治参与研究
陕甘宁边区劳模运动及其社会影响
抗战时期陕西农村社会变迁研究
延安时期中共领导集体与陕甘宁边区建设述论
陕甘宁边区社会建设研究(1937-1950)
沈鸿烈主政青岛时期的乡村建设(1932-1936)
日本第二次占领青岛时期的官办祭祀研究
特殊时空条件下的城市民间社会自救--日占时期青岛的慈善事业研究(1938-1945)
1928-1932年南京国民政府管辖青岛的政治策略及其成因--一项政治地理学研究
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壮丁征兵制度探析--以绥远为中心的考察
抗战时期的民主追求--近现代民主思想和实践的整合
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党的基层组织建设
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绥蒙地区的政治动员研究
战前江苏省保甲的社会动员和社会控制研究
彭雪枫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与实践研究
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的经费物资来源研究
上海市民食调配委员会研究(1947-1949)
周毓英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法西斯主义
抗战时期重庆钢铁产业的曲折发展研究
马克思主义与20世纪上半叶中国农村文化的变迁--以苏区、北方抗日根据地、北方解放区为例
实验话语:邹平、定县乡村建设运动的论争
中共太行抗日根据地灾荒救治工作研究--以一九四二至一九四五的旱、蝗灾为中心的考察
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治文化生态研究
华中抗日根据地的灾荒救济研究
解放战争时期大别山根据地的重建研究
国货广告中的民族图景--以1930年代《申报》、《大公报》为中心
全面抗日前夕《独立评论》的抗战舆论研究
论宁案在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前后的外交影响
论南京国民政府早期对美外交(1927-1931)
论抗战时期中国寻求美国租借援华的外交努力
1926年到1931年国民政府的革命外交
框架理论视野下西安事变的媒体呈现--以《大公报》、《解放日报(西安版)》、《中央日报》为样本
20世纪初期陈独秀的思想转变
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县级政府管理研究(1937-1945)
黄埔军校第一至第四期粤湘籍学生研究
抗战时期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研究
国民军入甘及社会影响
上一页
[60]
[61]
[62]
[63]
[64]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