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历史、地理论文--中国史论文--半殖民地、半封建社会(1840~1949年)论文

顾祠会祭研究(1843-1922)

摘要第6-7页
Abstract第7-8页
绪论第9-18页
    一、关于顾祠第9-10页
    二、研究史第10-14页
    三、史料第14-15页
    四、基本思路与问题取向第15-16页
    五、章节设计第16-18页
第一章 纸上祠堂:嘉道间顾炎武年谱的编纂与“残明遗献之复活”第18-42页
    第一节 道光朝之前的顾炎武与顾炎武年谱第18-23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顾炎武的显与隐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顾炎武年谱的始纂第20-23页
    第二节 车本亭林年谱与顾炎武入祀乡贤第23-28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吴映奎本亭林年谱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车持谦本亭林年谱第23-26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顾炎武入祀乡贤第26-28页
    第三节 从纸上祠堂到地上祠堂:张穆与顾炎武的复活第28-39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张穆本亭林年谱的编纂第28-31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张本年谱中的亭林形象第31-34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“时忌”的模糊第34-38页
        四、顾谱与顾祠第38-39页
    小结第39-42页
第二章 从鸦片战争到太平天国:道咸政局中的顾祠会祭第42-83页
    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的文人雅集和士林领袖第42-51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清代中期的文人雅集活动第42-47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1830年代北京城的士林领袖第47-51页
    第二节 鸦片战争与顾祠的创建第51-63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“台湾之狱”第51-55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顾祠的发起第55-57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顾祠创始人传(一):张穆第57-60页
        四:顾祠创始人传(二):何绍基第60-63页
    第三节 顾祠同人的政治抱负及其挫折第63-74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“谏垣三直”:顾祠会祭中的言官第63-68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“下僚经世”:汤鹏的例子第68-69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士论同声惜此行:陈庆镛出都事件第69-74页
    第四节 太平天国战乱中的顾祠会祭第74-81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咸丰初年顾祠的惨淡与复兴第74-75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参与平乱的顾祠同人第75-78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道咸时代士大夫的生命历程:徐鼒第78-81页
    小结第81-83页
第三章 汉宋之外:顾祠中的学术纠葛第83-113页
    第一节 “争夺”顾炎武第83-91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“经济”与“经史”孰胜?第83-87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“反宋”还是“宗朱”第87-91页
    第二节 学术偶像与考据学的蜕变及延续第91-98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《水经注》案与学术偶像的消长第91-95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顾、阎并祀与考据学风气的延续第95-98页
    第三节 顾祠会祭中的宋学与宋学家第98-106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《宋元学案》的刊刻第98-101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早期顾祠会祭中的宋学家第101-106页
    第四节 汉宋调和的背后第106-111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汉宋之争与士大夫的政治角色:朴硅寿的看法第106-109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“学行合一”取代“汉宋融合”第109-111页
    小结第111-113页
第四章 京师顾祠与西北边疆第113-150页
    第一节 作为边疆史地学术中心的京师第113-118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京师对经世学者的意义第113-114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从江南到京师:沈垚学术生命的场域转移第114-118页
    第二节 顾祠与西北史地研究中私家学者和私人著述的兴起第118-126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作为私家学者的顾炎武第118-119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乾嘉时代有关西北边疆的著作第119-120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“成一家之私书”:祁韵士的学者生涯第120-122页
        四、寿阳祁氏家族与顾祠会祭第122-126页
    第三节 考据学对西北史地研究的“接管”第126-133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顾祠会祭的考据学色彩第126-127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“原本经术、长于地理”:徐松第127-129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“一家言”的经世意:张穆第129-131页
        四、顾祠学人群体的共同后学:何秋涛第131-133页
    第四节 西北知识的流传及其意义第133-147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顾祠同人的刻书事业第133-140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西北史地成为话题第140-142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顾祠与《肇域志》的流传第142-145页
        四、顾祠交友圈中的魏源第145-147页
    小结第147-150页
第五章 纪念的流变:顾祠的重生与结束第150-181页
    第一节 重心转移:同光时代的顾祠及其周边第150-161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“相从饮酒,修饰故事”第150-152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冯桂芬与思想地理重心的转移第152-155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“京朝官”的蜕变:对比同治十年龙树寺雅集第155-161页
    第二节 顾祠与孔庙第161-172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清代中后期的孔庙从祀与顾炎武从祀提议之发端第161-162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光绪十年之请祀及其失败第162-164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顾炎武从祀的成功第164-167页
        四、顾祠与亭林从祀的思想渊源第167-172页
    第三节 顾祠会祭的尾声第172-179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顾炎武移祀苏太谊园第172-175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胡玉缙与亭林公祭第175-176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顾祠的终结第176-179页
    小结第179-181页
第六章 结论第181-187页
    一、传统学术的最后繁荣第181-182页
    二、道德主义政治观的复杂后果第182-184页
    三、晚清士人的双重认同第184-185页
    四、纪念的变迁第185-187页
附录一 顾祠年表第187-205页
附录二 顾祠建筑第205-208页
附录三 顾祠文献第208-214页
附录四 顾祠礼制第214-216页
附录五 北京之外的顾祠第216-219页
参考文献第219-231页
后记第231-232页

论文共23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度量元的软件缺陷预测技术
下一篇:尚贤堂研究(1894-1927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