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末民初江苏乡村民变问题研究(1901-1921)
中文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目录 | 第8-11页 |
绪论 | 第11-29页 |
一、选题缘起 | 第11-12页 |
二、“民变”概念界定 | 第12-14页 |
三、学术史回顾 | 第14-27页 |
四、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 | 第27页 |
五、创新与不足 | 第27-29页 |
第一章 清末民初江苏乡村民变概貌 | 第29-61页 |
第一节 乡村民变的时空分布 | 第29-36页 |
一、时间分布上的三个高峰期 | 第29-33页 |
二、空间分布上的“遍地开花” | 第33-36页 |
第二节 乡村民变的类型与规模 | 第36-50页 |
一、乡村民变的类型 | 第37-41页 |
二、粮食骚乱与抗租风潮 | 第41-42页 |
三、乡村民变的人数级别 | 第42-44页 |
四、民变的激烈程度 | 第44-50页 |
第三节 乡村民变的人员结构与行动方式 | 第50-60页 |
一、复杂的人员结构 | 第50-55页 |
二、民变团体 | 第55-57页 |
三、传统的行动方式 | 第57-60页 |
小结 | 第60-61页 |
第二章 乡村民变的社会土壤 | 第61-95页 |
第一节 环境条件 | 第61-73页 |
一、洪涝灾害与农作物分布 | 第61-62页 |
二、便利的水陆交通 | 第62-63页 |
三、人多地狭 | 第63-67页 |
四、民智未开与鬼神观念 | 第67-73页 |
第二节 结构性压力 | 第73-83页 |
一、恶劣的经济环境 | 第73-77页 |
二、混乱的社会治安 | 第77-80页 |
三、痛苦的社会身份 | 第80-83页 |
第三节 乡民的社会心理状态 | 第83-94页 |
一、小事闹大与从众心理 | 第83-86页 |
二、挫折与恐慌心理 | 第86-88页 |
三、怨恨心理 | 第88-94页 |
小结 | 第94-95页 |
第三章 乡村民变的促发因素 | 第95-154页 |
第一节 米珠薪桂时的生存威胁 | 第95-99页 |
第二节 租税征收中的农产品争夺 | 第99-115页 |
一、沉重的租赋 | 第100-111页 |
二、血腥的租赋催缴 | 第111-115页 |
第三节 天灾性公共危机 | 第115-129页 |
一、惊人的生命财产损失 | 第116-120页 |
二、灾后的民食问题和精神创伤 | 第120-122页 |
三、灾民大军涌现 | 第122-124页 |
四、集体报灾 | 第124-127页 |
五、饥寒起盗心 | 第127-129页 |
第四节 社会变迁的刺激 | 第129-147页 |
一、海丰面粉公司被劫事件 | 第129-130页 |
二、反自治风潮 | 第130-137页 |
三、毁学风潮 | 第137-142页 |
四、辛亥革命时期的抗租风潮 | 第142-143页 |
五、上海臭风潮 | 第143-147页 |
第五节 谣言煽惑 | 第147-152页 |
一、谣言繁兴 | 第147-150页 |
二、谣言与民变 | 第150-152页 |
小结 | 第152-154页 |
第四章 乡村民变的政府防控 | 第154-205页 |
第一节 经济调控 | 第154-168页 |
一、平抑米价 | 第154-159页 |
二、赈灾救荒 | 第159-168页 |
第二节 防患于未然的政治思想举措 | 第168-171页 |
一、政治法律控制 | 第168-170页 |
二、思想文化控制 | 第170-171页 |
第三节 紧急处置民变的政治策略 | 第171-181页 |
一、疏导教育 | 第171-175页 |
二、武装弹压 | 第175-181页 |
第四节 调控中的困扰 | 第181-204页 |
一、米价难调 | 第181-186页 |
二、灾荒难赈 | 第186-197页 |
三、政府势单力薄 | 第197-204页 |
小结 | 第204-205页 |
第五章 乡村民变的双重效应 | 第205-230页 |
第一节 消极影响 | 第205-218页 |
一、侵蚀政府权威 | 第205-211页 |
二、影响社会稳定 | 第211-213页 |
三、延缓现代化进程 | 第213-218页 |
第二节 积极意义 | 第218-228页 |
一、发挥社会安全阀功能 | 第218-224页 |
二、加速清朝覆灭 | 第224-225页 |
三、引发社会理性思考 | 第225-228页 |
小结 | 第228-230页 |
结语 | 第230-23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35-244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| 第244-245页 |
附表 | 第245-287页 |
后记 | 第287-28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