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6-8页 |
中文摘要 | 第8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1页 |
绪论 | 第15-47页 |
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意义 | 第15-25页 |
第二节 研究现状 | 第25-36页 |
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理论 | 第36-42页 |
第四节 本研究主要文献资料来源 | 第42-47页 |
第一部分 初识中国慕雅德在宁波和杭州 | 第47-86页 |
第一章 走遍天下,不如宁波江厦——慕雅德与宁波 | 第47-70页 |
第一节 宁波历史记忆 | 第47-55页 |
第二节 宁波的基督教信徒众博教育 | 第55-58页 |
第三节 古迹溯源:石雕供桌、天封塔、桃花渡 | 第58-64页 |
第四节 宁波的教会学校——三一书院 | 第64-70页 |
第二章 慕雅德的杭州印象 | 第70-86页 |
第一节 杭州的牌坊 | 第70-73页 |
第二节 杭州的慈善和钱塘江义渡 | 第73-76页 |
第三节 杭州的街巷和杭州人 | 第76-83页 |
第四节 杭州的翻坝 | 第83-86页 |
第二部分 慕雅德与晚清中国事件 | 第86-132页 |
第三章 慕雅德眼中的太平天国运动 | 第86-118页 |
第一节 亲历太平天国运动 | 第87-96页 |
第二节 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态度 | 第96-105页 |
第三节 探究太平天国运动的缘起和失败的原因 | 第105-112页 |
第四节 功过是非:对太平天国运动影响之评价 | 第112-118页 |
第四章 慕雅德对鸦片贸易的评述 | 第118-132页 |
第一节 揭示中国人吸食鸦片的历史真相和鸦片贸易的实质 | 第118-124页 |
第二节 论鸦片贸易对来华传教事业的危害 | 第124-126页 |
第三节 反鸦片的行动 | 第126-132页 |
第三部分 慕雅德与中国文化 | 第132-197页 |
第五章 慕雅德与“礼仪之争” | 第132-149页 |
第一节 明末清初“礼仪之争” | 第133-137页 |
第二节 清末“礼仪之争” | 第137-140页 |
第三节 对“礼仪之争”态度的渐变 | 第140-143页 |
第四节 对祖先崇拜的应对策略 | 第143-149页 |
第六章 慕雅德对中国的宗教、迷信和风水的评析 | 第149-174页 |
第一节 对儒学的研究 | 第150-161页 |
第二节 对佛教的研究 | 第161-167页 |
第三节 对中国迷信和风水的研究 | 第167-174页 |
第七章 慕雅德对中国科举制的评述 | 第174-188页 |
第一节 19世纪传教士对科举制的评述 | 第174-177页 |
第二节 慕雅德对中国科举制的论述 | 第177-181页 |
第三节 慕雅德对科举制的思考 | 第181-188页 |
第八章 慕雅德的中国传统礼仪观 | 第188-197页 |
第一节 对《礼记》的研究 | 第189-191页 |
第二节 “乐于天,而礼于地”的传教策略 | 第191-192页 |
第三节 对中国传统礼仪中成规陋习的批判 | 第192-197页 |
结语 | 第197-19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99-218页 |
附录一 慕雅德生平介绍 | 第218-223页 |
附录二 英国圣公会浙江教区 | 第223-22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