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首页
--
艺术
--
音乐
--
音乐理论
--
音乐评论、欣赏
陆在易艺术歌曲的风格特色与演唱处理
洗星海<黄河大合唱>的版本比较
米约作品中的多调性思维及技法研究
论交响诗《风雪 万里 家国》的音乐创作
李斯特交响诗研究
人生之路从边缘开始--1985到2000华语流行歌词研究
德彪西《牧神午后》(长笛部分)与《芦笛》中的古希腊神话基因
静谧的馨香--细川俊夫作品《远景Ⅲ》的技法分析
拉威尔管弦乐复合结构织体解构
鼓舞欢欣·画意诗情--王义平先生《貔貅舞曲》与《三峡素描》研究
亨利·迪帕克声乐艺术歌曲研究及钢琴部分演奏处理--以《邀游》和《往昔的生活》为例
王玉珍歌唱艺术特色探析
调性、多调性与无调性结合的创新思维--朱践耳交响诗《百年沧桑》的主题、结构与和声探索
舒曼《大卫同盟舞曲》研究与演奏诠释
大型情景交响乐《木兰诗篇》的艺术特色及花木兰的人物形象分析--以总政歌舞团首演版本为例
论黄自《思乡》《春思曲》《玫瑰三愿》三首艺术歌曲的教学特点
语义学视野中的音乐意义研究
舒伯特艺术歌曲《岩上牧人》之研究
黄自艺术歌曲研究
20世纪以来中国巴松管艺术研究的研究
穆索尔斯基艺术歌曲的和声手法及其音乐表现
论《加尔默罗会修女的对话》对传统的坚守
江南丝竹音乐的再生性及其美学意义--以“五代同堂”作品为例
拉赫玛尼诺夫艺术歌曲《韵律难调》(OP34-13)音乐分析
艺术歌曲《岩石上的牧羊人》解析及演绎
华语节奏布鲁斯歌曲研究
论复合双跳的重要性
黄自艺术歌曲的探微--以《玫瑰三愿》、《春思曲》为例
意大利作曲家泰德思科作品《小毛驴与我》文字与音乐关系研究
弗兰克《d小调交响曲》和声技法研究--兼论对法国印象主义音乐的影响
武满彻《Toward the sea I》的技法研究
“主要音”在尹伊桑室内乐中的运用
芬尼豪〈第二弦乐四重奏〉及其结构思维
中国传统艺术歌曲与现代艺术歌曲对比研究--以《阳关三叠》和《我爱这土地》为例
浅析陆在易艺术歌曲《桥》《家》《盼》的创作特色及演唱处理
《中国,我可爱的母亲》的艺术特质
柏辽兹声乐套曲《夏夜》艺术特征与诠释
中国合唱音乐中的俄罗斯情结
格罗菲音乐创作中的爵士乐语汇--以三部作品为例
一曲游子思乡情,怀吟乡音黄土谣--浅析琵琶曲《高原魂》
早期都市流行歌曲中婚恋关系的现代抒写
普通高校中国音乐鉴赏课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初探--由后现代主义课程观所引发的思考
高度的逻辑控制与强烈的戏剧情感表现--从歌剧《露露》管窥贝尔格的音乐创作
谭盾:解构与重组
新疆本土音乐剧《冰山上的来客》之综合研究
黑土地的歌声--新时期辽宁歌曲创作
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《再不信任她》的艺术探析
时代之声 民族风情--金奇声乐作品评析
希曼诺夫斯基玛祖卡op.62的分析研究
斯特拉文斯基《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》的音乐学分析
上一页
[14]
[15]
[16]
[17]
[18]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