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首页
--
文学
--
中国文学
--
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
--
诗歌、韵文
--
新诗
“民国”以来的新诗教育研究--以课堂教学为中心
中国现当代女性诗歌女性意识诉求的嬗变
当代傈僳族诗歌研究
大众文化语境中的新诗“大众化”现象研究
歌唱与诗篇——刘大白新诗研究
中国20世纪80-90年代域外汉语诗歌的空间书写研究--以北岛、多多、张枣、宋琳等诗人为中心
黄灿然诗歌风格嬗变研究
1990年代以来汉语新诗的身体维度
普米族诗人鲁若迪基诗歌研究
文献学视野下的彭燕郊研究
燕卜荪与西南联大学生诗人群
西北联大时期的诗歌活动研究
俞平伯旧体诗词创作心理研究
曾卓诗歌创作论
女性经验的抒写策略--20世纪90年代以降女性诗歌研究
曹经沅与民国古典诗坛
郑小琼诗歌的传播研究
新月诗派的诗质探寻
方文山“素颜韵脚诗”里的文化记忆
石天河诗歌意象论
中国现代“街头诗”研究
“崇低”和“引体向下”--低诗歌刍论
“有如顽强的花在黑暗里”-蔡其矫诗歌创作论
现实性和理想性:沈苇诗歌创作的精神维度
多兰诗歌研究
新世纪以来的福建诗群研究
20世纪40年代中国叙事诗研究
余光中诗歌在大陆的接受研究
论中国新诗政治性的彰显历程
孙友田煤矿诗歌的美学研究
绿原的生命哲学
论冯至20-40年代诗歌的叙述性
诗学策略与历史关联—“90年代诗歌”的发生
论当代“新工人诗歌”创作主题的多元性
抗战时期的诗歌朗诵运动研究
李金发诗歌观研究
百年新诗中的西湖
居·格桑的诗歌及其文学观研究
论袁可嘉20世纪40年代的诗歌创作追求
语言加速器--论欧阳江河诗歌的语言技巧
李相珏文学创作变化的历时性研究
个人化历史想象力:九十年代诗歌现场与突围的可能性
多重言说身份与诗歌文本张力--论夏宇诗歌创作
黄金年代--20世纪80年代内蒙古诗歌研究
二十世纪二、三十年代中国象征主义新诗的形式表现研究
中国维吾尔古典诗歌中的颂体诗研究
“余秀华现象”与中国当代诗歌思潮
朦胧诗的死亡美学研究(1968-1986)
晚清到1940年代中国汉语新诗的音乐性研究
浅谈藏传现代文学中的诗歌流派
上一页
[1]
[2]
[3]
[4]
[5]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