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英文摘要 | 第5-7页 |
绪论 | 第10-21页 |
第一章 学科与权力——“民国”时期的新诗教育 | 第21-46页 |
第一节 现代教育制度中的语文学科与新诗教育 | 第21-25页 |
第二节 “民国”时期小学的新诗教育研究——以“北师大”馆藏教材为中心 | 第25-31页 |
第三节 “民国”时期中学的新诗教育研究——以《国文百八课》等教材为中心 | 第31-37页 |
第四节 “民国”时期大学的新诗教育研究——以朱自清等人的新文学讲义为中心 | 第37-46页 |
第二章 政治与美学——1949年至1978年的新诗教育 | 第46-63页 |
第一节 “辛亥革命”以来政治对文学教育的影响 | 第46-50页 |
第二节 “十七年”新诗教育及其与解放区新文学教育之关系 | 第50-55页 |
第三节 王瑶等人对新诗史的叙述及“文革”时期的新诗教育 | 第55-63页 |
第三章 断裂与延续——新时期以来的新诗教育 | 第63-92页 |
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对中学新诗教育的束缚 | 第64-69页 |
第二节 新诗史教学中难以突破的左翼文学史叙述框架 | 第69-73页 |
第三节 唐弢、黄修己等人对新诗史叙述的逐步调整 | 第73-79页 |
第四节 新的美学因素的融入及新诗教育对审美的重视 | 第79-92页 |
第四章 解读与接受——新诗教育中的接受个案研究 | 第92-121页 |
第一节 “人力车夫”题材新诗文本解读史研究 | 第93-100页 |
第二节 徐志摩《再别康桥》在新诗教育中的“接受史” | 第100-107页 |
第三节 胡适新诗“尝试者”身份的生成及在教材中的解读史 | 第107-114页 |
第四节 新诗教材中徐志摩文学史地位评价的变迁 | 第114-121页 |
第五章 经典与建构——新诗教育与经典的塑造 | 第121-146页 |
第一节 新诗教育与艾青“恒久的典范”地位的确立 | 第122-131页 |
第二节 穆旦的“被发现”及其“经典诗人”身份的塑造 | 第131-137页 |
第三节 新诗教育对余光中《乡愁》“经典文本”身份的塑造 | 第137-140页 |
第四节 新诗教育与舒婷《致橡树》“经典文本”地位的确立 | 第140-146页 |
结语 | 第146-1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51-1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