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学论文--中国文学论文--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--诗歌、韵文论文--新诗论文

“余秀华现象”与中国当代诗歌思潮

摘要第2-4页
abstract第4-5页
绪论第8-11页
    (一)选题背景、目的与意义第8页
    (二)相关研究概述第8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非诗因素研究第8-9页
        2.比较研究第9页
        3.主题研究第9页
        4.意象研究第9页
        5.理论研究第9-10页
    (三)研究方法第10页
    (四)特色与创新之处第10-11页
一、作为文学事件的“余秀华现象”第11-18页
    (一)“余秀华现象”的产生过程第11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如何进入大众视野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2.网络媒介与诗歌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3.诗人的回归第13-15页
    (二)关键词解读第15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“脑瘫诗人”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2.《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》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3.“底层写作”第16-18页
二、余秀华诗歌的文本解读第18-27页
    (一)残疾身体的情爱书写第18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情爱隐忍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情爱追求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3.爱的权利第20-21页
    (二)乡村生活的日常书写第21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生存本相还原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乡村生活的诗意栖居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3.苦难的诗意叙述第24-25页
    (三)余秀华的诗歌特征第25-27页
三、“余秀华现象”与当代诗歌思潮第27-39页
    (一)“知识分子写作”与“民间写作”缘起第27-31页
        1.“知识分子写作”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“民间写作”第29-31页
    (二)余秀华与“知识分子写作”第31-34页
        1.隐喻的使用与诗意的勾绘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传统诗学资源的借鉴与吸纳第33-34页
    (三)余秀华与“民间写作”第34-39页
        1.诗歌口语化与日常生活创作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“零度写作”与底层关注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诗歌语言的粗鄙化第37-39页
结语第39-40页
注释第40-42页
参考文献第42-45页
附录:余秀华大事记第45-47页
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第47-48页
致谢第48-49页

论文共4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词块教学法在汉语中级口语教学中的应用
下一篇:优素福·伊德里斯的边缘群体写作主题研究--以《罪孽》为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