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首页
--
文学
--
中国文学
--
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
--
诗歌、韵文
--
新诗
胡风诗歌研究
戴望舒新诗艺术的现代性研究
“他们文学社”研究
北岛诗歌意象研究
论张枣诗歌中的“空间”
论十七年政治抒情诗的审美价值和社会意义
1980年代中国大陆女性诗歌中的“房间”意象研究
复古与探新--《清华周刊》1916-1933年诗歌研究
死亡的救赎--论顾城诗歌创作中的死亡意识
当代彝族汉语诗歌意象研究
“打工诗歌并非我的全部”—论郑小琼诗歌主题的多元性
新时期以来湖南诗歌的巫性审美特征
冯至的早期叙事诗研究
维吾尔朦胧诗歌研究
铁依甫江·艾里耶夫抒情诗歌研究
浙江新诗的历史演进与审美建构(1917~1949)
诗歌意象差异--以田原诗歌为例
“新的抒情”与穆旦1940年代诗歌创作
“以诗存史”与经典化选择--闻一多《现代诗抄》研究
截句论
食指诗歌和精神分裂症的多面映照
“古老的敌意”—北岛诗歌的精神内核
云南当代诗人城市书写中的乡土情怀
洛夫诗歌艺术研究
废名诗学研究
论“七月诗派”的战争诗--以《七月》、《希望》为中心
抗战时期新文学作家旧体诗词创作的勃兴现象研究
论穆旦前期诗歌中的自我形象
《星星》诗刊(1957年第1-8期)研究
诗与文的互训--林庚论
论冯至《十四行集》的西方资源及意义
新月诗派诗歌选本研究
放逐与崛起:论《今天》与朦胧诗关系
闻一多诗歌论
作为边界现象的藏族汉语诗歌--以转型期多康地区为例
论张枣诗歌的生命哲学
台湾前行代诗歌的庄禅时空研究
多多与“朦胧诗”关系辨析
广西北部湾“凹地”诗人群研究
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诗歌中的叙事性问题研究
郑敏诗学理论研究
白洋淀诗群研究
论新月诗人寄托在格律实验中的人文理想
商禽诗歌美学研究
燕卜荪与中国新诗的“现代主义”转向
相同的母题,不同的表述--圣野、林焕彰儿童诗比较研究
《漂木》论
论佛教思想对杨键诗歌的影响
从“成圣”到“成魔”的蜕变--西川诗歌创作论
《新诗》月刊研究
上一页
[1]
[2]
[3]
[4]
[5]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