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56-1966年《人民日报》文艺副刊转载研究
| 摘要 | 第4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6页 |
| 绪论 | 第9-11页 |
| 第一章 《人民日报》文艺副刊与文学生产 | 第11-17页 |
| 1.1 《人民日报》文艺副刊的发展及地位 | 第11-13页 |
| 1.2 《人民日报》文艺副刊与地方刊物的关系 | 第13-14页 |
| 1.3 文艺副刊与文学生产 | 第14-17页 |
| 第二章 《人民日报》文艺副刊转载情况概述 | 第17-25页 |
| 2.1 《人民日报》文艺副刊转载情况及其特点 | 第17-20页 |
| 2.1.1 《人民日报》文艺副刊转载情况 | 第17-18页 |
| 2.1.2 《人民日报》文艺副刊转载的特点 | 第18-20页 |
| 2.2 影响《人民日报》文艺副刊转载的因素 | 第20-25页 |
| 2.2.1 官方意识形态话语的主导 | 第20-21页 |
| 2.2.2 主管人员及编辑的影响 | 第21-22页 |
| 2.2.3 读者阅读期待的要求 | 第22-25页 |
| 第三章 “场域”视野下的转载作品分类 | 第25-35页 |
| 3.1 “大跃进”运动下的诗歌 | 第25-27页 |
| 3.2 文学批判运动下的“助推”文 | 第27-29页 |
| 3.3 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颂章 | 第29-32页 |
| 3.4 戏剧创作发展中的评论 | 第32页 |
| 3.5 重大时间节点下的译文 | 第32-33页 |
| 3.6 其他分类 | 第33-35页 |
| 3.6.1 国内外谚语 | 第34页 |
| 3.6.2 革命回忆录 | 第34-35页 |
| 第四章 《人民日报》文艺副刊转载的意义 | 第35-41页 |
| 4.1 有效地发挥了舆论助推器作用 | 第35-36页 |
| 4.2 影响了作品经典化的进程 | 第36-38页 |
| 4.3 为社会主义文学艺术事业培养了新人 | 第38-39页 |
| 4.4 迎合了特定时期读者的审美趣味和阅读期待 | 第39-41页 |
| 结语 | 第41-4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3-45页 |
| 附录 | 第45-67页 |
| 致谢 | 第67-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