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世纪40年代“主观论”中的文学、政治与历史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第1章 导论 | 第9-41页 |
·文献综述 | 第9-30页 |
·主观论及其批评史 | 第10-12页 |
·黄药眠的立场 | 第12-16页 |
·香港批判 | 第16-18页 |
·从革命的反对派到反革命 | 第18-23页 |
·关于胡风文艺思想的反思 | 第23-30页 |
·“主观论”问题的缘起 | 第30-41页 |
·《七月》与《希望》的差别 | 第30-33页 |
·“民族文学” | 第33-36页 |
·儒学的复兴 | 第36-38页 |
·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| 第38-41页 |
第2章 郭沫若与左翼阵营的儒墨之争 | 第41-63页 |
·屈原的思想 | 第41-50页 |
·儒墨的批判 | 第50-60页 |
·反对教条主义 | 第60-63页 |
第3章 “才子集团”的“生活态度论” | 第63-88页 |
·“生活三度”说 | 第63-69页 |
·感性生活与理性生活 | 第69-76页 |
·唯“唯物的思想”论 | 第76-81页 |
·批评与反思 | 第81-88页 |
第4章 “主观论”及其对象 | 第88-121页 |
·感性的对象 | 第88-98页 |
·“在混乱里面” | 第98-111页 |
·个性解放 | 第111-121页 |
第5章 “主观论”与“香港批判” | 第121-154页 |
·文艺的新方向 | 第121-129页 |
·论主观问题 | 第129-136页 |
·论小资产阶级的改造 | 第136-144页 |
·文艺的感性作用 | 第144-154页 |
第6章 结论 | 第154-1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66-175页 |
致谢 | 第175-176页 |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