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| 英文摘要 | 第5-8页 |
| 1 引言 | 第8-10页 |
| 2 纳普与左联文艺大众化运动的兴起 | 第10-17页 |
| ·“大众”的崛起 | 第10-11页 |
| ·日本关于“文艺大众化”的论争概述 | 第11-13页 |
| ·中国大众化讨论的三次高潮 | 第13-15页 |
| ·中日“文艺大众化运动”兴起的必然性 | 第15-17页 |
| 3 中日文艺大众化运动特征的比较 | 第17-26页 |
| ·“纳普”与左联文艺大众化运动的特征 | 第17-20页 |
| ·普及与提高继承与发展 | 第17-18页 |
| ·政治与艺术内容与形式 | 第18-20页 |
| ·两国文艺大众化运动的差异 | 第20-21页 |
| ·两国论争特征的成因 | 第21-26页 |
| ·民族的文化土壤和近代教育 | 第21-22页 |
| ·文学大众化的实践水平 | 第22-23页 |
| ·党的影响 | 第23-24页 |
| ·“拉普”(全称“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”)的影响 | 第24-26页 |
| 4 左联文艺大众化运动兴起的日本观照 | 第26-38页 |
| ·藏原惟人理论对中国的影响 | 第26-28页 |
| ·日本无产阶级文学与中国文艺大众化实践 | 第28-38页 |
| ·文学实践 | 第29-32页 |
| ·戏剧实践 | 第32-34页 |
| ·左翼电影 | 第34-35页 |
| ·漫画创作与丰子恺 | 第35-38页 |
| 5 文艺大众化运动的当代思考 | 第38-42页 |
| · | 第38-40页 |
| · | 第40-42页 |
| 6 结语 | 第42-4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3-45页 |
| 致谢 | 第45-46页 |
|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、科研情况 | 第4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