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导言 | 第9-13页 |
一、 新文学的兴起与日本文艺理论 | 第9页 |
二、 厨川白村的主要文艺理论著作与文艺观点 | 第9-11页 |
三、 五四新文学的主要刊物和文学团体概述 | 第11-13页 |
第一章 《苦闷的象征》的西方文艺理论基础 | 第13-19页 |
一、 对柏格森生命哲学的继承与批判 | 第13-15页 |
(一) “生命力”:由神秘走向现实 | 第13-14页 |
(二) 直觉与理智 | 第14-15页 |
二、 对弗罗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继承与批判 | 第15-17页 |
(一) 性本能与生命力 | 第15页 |
(二) 艺术活动的起源 | 第15-16页 |
(三) 以“象征”为主的文艺表现方法 | 第16-17页 |
三、 关于对艺术鉴赏理论的借鉴 | 第17-19页 |
(一) 对立普斯移情说的吸收 | 第17-18页 |
(二) 对康德学说的吸收与扩展 | 第18-19页 |
第二章 “生命”意识的崛起与以人为基础的文学创作 | 第19-28页 |
一、 中国近代个人主体意识的觉醒 | 第19-23页 |
(一) 人格涵义的转变 | 第19-21页 |
(二) 五四时期主体意识崛起的特点 | 第21-23页 |
二、 新文学对个人意识的突显以及人生“苦闷”的书写 | 第23-28页 |
(一) “苦闷”概念在中国的接受 | 第23-26页 |
(二) 广义象征主义与新文学作家的创作 | 第26-28页 |
第三章 文学的社会功用 | 第28-44页 |
一、 走出“象牙之塔”的文学:文学的功利性 | 第28-32页 |
(一) 文学究竟为何? | 第28-29页 |
(二) 五四新文学的功利性 | 第29-32页 |
1、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的影响 | 第29-30页 |
2、新文学功利性的时代因素 | 第30页 |
3、新文学功利性的表现 | 第30-32页 |
二、 传统文学观念的重构与继承 | 第32-34页 |
(一) 纯文学与杂文学分离,主张文学独立 | 第32-33页 |
(二) “文以载道”观念的延续 | 第33-34页 |
三、 “为人生”的五四启蒙文学 | 第34-44页 |
(一) 文学与道德:新文学与新伦理道德观 | 第34-38页 |
1. 思想启蒙的必要性 | 第34-35页 |
2、新伦理道德观念的树立 | 第35-37页 |
3、“新人”的出现 | 第37-38页 |
(二) 文学与政治:国民性批判与政治运动 | 第38-44页 |
1、启蒙文学思潮发端与萌芽 | 第38-40页 |
2、五四新文学中对国民性改造问题的思考 | 第40页 |
3、“五四”早期和高潮期鲁迅对于国民性问题的思考 | 第40-44页 |
结语 | 第44-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5-48页 |
致谢 | 第48-49页 |
附录: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4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