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文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绪论:“林语堂热”在西方 | 第9-10页 |
一、“林语堂热”的背景综述 | 第10-17页 |
·西方接受林语堂的背景 | 第10-12页 |
·西人对于林语堂的评价 | 第12-15页 |
·国内对于林语堂的研究 | 第15-17页 |
二、辜鸿铭:“林语堂热”的比较对象 | 第17-23页 |
·接受美学与“期待视野” | 第17-18页 |
·辜鸿铭的中国文化输出 | 第18-20页 |
·“辜鸿铭热”对林语堂的启发 | 第20-23页 |
三、商业运营:“林语堂热”的建构过程 | 第23-32页 |
·市场调研 | 第23-24页 |
·选题调整 | 第24-26页 |
·语码转换 | 第26-28页 |
·广告宣传 | 第28-29页 |
·文化结盟 | 第29-30页 |
·自我包装 | 第30-32页 |
四、文化利用:“林语堂热”的获益者 | 第32-40页 |
·出版商的“受用” | 第32-34页 |
·西方传媒的“受用” | 第34-36页 |
·华人文学的“受用” | 第36-40页 |
结语:“林语堂热”在今天的意义 | 第40-43页 |
附录 | 第43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52页 |
后记 | 第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