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首页
--
文学
--
中国文学
--
文学评论和研究
文学主体性理论趋势梳理和深层反思
傅雷文艺思想研究
巴文化与九歌
消融与重构--丁玲在角色转换时的痛苦
翻译家胡适研究
金代国朝文派研究
“赵氏孤儿”研究
《管子》研究
“三教合一”与宋代士人心态及文学呈现
《史记》中的复仇故事和司马迁的复仇观
《吴越春秋》校诂
《国语》译注商补
绝望的抗争与另类的救赎--五四文学中自虐者形象探析
中国现代文学奴仆群像研究
李渔世俗美学思想研究
从《史记》中功成身败的悲剧英雄说起
六朝吴郡张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
《说苑》的成书及其文学价值
论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及其当代启示
梁辰鱼《浣纱记》西施形象新探
《越绝书》研究
《史记》中的谋士形象研究
《中论》研究
《晏子春秋》译注商补
五四文学为何“覆孔孟”--以陈独秀、鲁迅为例
策略与认同——现代传媒与创造社“异军突起”
失和以后:鲁迅与周作人的“交往”、创作和思想发展考察
论先秦两汉时代游戏的文学表现
先秦两汉诗论与乐论关系研究
《世说新语》所涉僧人、名士交游研究
《庄子》:神话锻造寓言研究
论建安七子的文学地位
《战国策》游说文化研究
论《庄子》的悲悯意识
《世说新语》的文化精神新论
高华典贵 天机秀绝——王维文研究
选择与重构--论梁实秋对白壁德人文主义的接受
从同一性走向一体性--钱钟书文艺思想之精神
钱钟书的文艺复兴情结
论庄子处世思想对苏轼的影响
章太炎与新文学
袁枚年谱新编
明代中央文官制度与文学
从“半侬”到“半农”--刘半农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
意识形态与范式转换--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学者现代文学史观研究
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欧美与留日学生文学观研究(1900-1930)
现代中国“人文主义”的起源:以译词为中心的研究(1901-1922)
诗学曲学比较引论
《古文辞通义》研究
新时期(1976-1989)的《人民文学》与“人民文学”
上一页
[200]
[201]
[202]
[203]
[204]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