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学论文--中国文学论文--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--古代文学(~1840年)论文

《战国策》游说文化研究

摘要第1-4页
Abstract第4-7页
绪论第7-13页
 一、《战国策》游说文化研究文献综述第7-10页
 二、《战国策》游说文化界说第10-13页
第一章《战国策》游说文化风貌第13-31页
 第一节 《战国策》游说文化的创造群体新论第13-18页
  一、战国游说家群体的分层第13-16页
  二、《战国策》游说之士的群体特征第16-18页
 第二节 《战国策》游说活动的职业模式第18-24页
  一、主动制造游说机会第18-19页
  二、综合多种方式进行游说第19-22页
  三、游说效果的多元化第22-24页
 第三节 游说活动中游说辞的运用第24-31页
  一、炼辞令第24-26页
  二、“情”、“理”、“术”相结合第26-29页
  三、契合语境、把握时机第29-31页
第二章《战国策》游说文化的思想内核第31-48页
 第一节 “功利”价值观第31-40页
  一、融汇百家思想的“功利”价值观第32-35页
  二、伦理学与社会学的再解读第35-40页
 第二节 人本意识与实用思维模式第40-48页
  一、“神本”到“人本”的转化第40-42页
  二、合作与竞争观念第42-45页
  三、实用思维模式第45-48页
第三章《战国策》游说文化的驱动力第48-63页
 第一节 战国时代的变革第48-58页
  一、经济发展与社会阶层的流动第48-51页
  二、战国政治、军事格局的重塑第51-58页
 第二节 适应社会需要的游说潮第58-63页
  一、战国游说对春秋行人外交的沿革第58-60页
  二、学术下移与游说家的培养第60-63页
第四章《战国策》游说文化的社会作用第63-70页
 第一节 《战国策》游说文化与谏诤传统第63-67页
  一、多样化的谏诤方式第64-65页
  二、群臣进谏第65-67页
 第二节 游说文化对社会心理的双重影响第67-70页
  一、积极进取、奋发有为的精神第67-68页
  二、消极的势利心态第68-70页
结语第70-72页
致谢第72-73页
参考文献第73-83页
附录: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83页

论文共8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论《庄子》的悲悯意识
下一篇:人生价值的寻求与困惑--论厄普代克作品中的性爱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