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第一章 导论:刘半农的文学史意义 | 第9-37页 |
第一节 刘半农生活与创作道路 | 第9-27页 |
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意义:被重视的与被忽略的 | 第27-37页 |
第二章 通俗小说理论与创作:在新的历史起点上——以1913~1917年小说理论和创作为中心 | 第37-61页 |
第一节 小说理论与创作背景 | 第37-45页 |
第二节 "启发民智":小说的功用 | 第45-51页 |
第三节 小说艺术品格的提升 | 第51-61页 |
第三章 民间文学纳入新文学的建构——以1917~1925年诗歌创作和理论为中心 | 第61-110页 |
第一节 歌谣运动之首倡 | 第61-72页 |
第二节 新的诗学观念的确立 | 第72-85页 |
第三节 民间语言与民歌体裁的审美认同 | 第85-96页 |
第四节 民间生活与诗意情感的真实呈现 | 第96-110页 |
第四章 实事求是的战斗精神 | 第110-156页 |
第一节 "文学改良"的实践者 | 第111-126页 |
第二节 "新文化运动"的战斗者 | 第126-141页 |
第三节 文化批判精神的延续 | 第141-156页 |
第五章 价值转变与道路选择 | 第156-174页 |
第一节 从"战士"到"隐士" | 第158-165页 |
第二节 时代精神与个体价值 | 第165-174页 |
结语 | 第174-176页 |
附录一:刘半农小说著译小说年表(1913—1920年) | 第176-181页 |
附录二:刘半农发表于《新青年》的文章、诗歌、随感录及其他(1916—1921年) | 第181-184页 |
附录三:刘半农发表于《语丝》的杂文、诗歌、书信及其他(1925—1929年) | 第184-18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88-193页 |
后记 | 第193-19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