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提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1页 |
序论 | 第11-33页 |
第一节 问题的引出 | 第13-20页 |
第二节 “人文主义”的德语起源 | 第20-26页 |
第三节 “人文主义”的英语意涵 | 第26-33页 |
第一章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| 第33-53页 |
第一节 明末清初西学东渐与“文艺复兴文化”的输入 | 第33-38页 |
第二节 19世纪中文世界对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的认识 | 第38-53页 |
第二章 20世纪初国人对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的认识(1901-1908) | 第53-108页 |
第一节 《欧罗巴通史》与“humanism”的出现 | 第54-56页 |
第二节 《新尔雅》:“人道主义”的出现和两种意涵 | 第56-59页 |
第三节 20世纪初西史书籍中对“文艺复兴”和“人文主义者”的表述 | 第59-86页 |
一、西史译著 | 第60-77页 |
二、西洋历史教科书和人物辞典 | 第77-86页 |
第四节 “古学复兴”与“人文开发” | 第86-90页 |
第五节 国粹派“古学复兴”:来源与意涵 | 第90-97页 |
第六节 20世纪初国人的“文艺复兴”知识 | 第97-108页 |
第三章 “文艺复兴”话语的转变(1908-1922) | 第108-123页 |
第一节 “文艺复兴”译名在报刊言论中的出现 | 第108-113页 |
第二节 “文艺复兴”话语的转变 | 第113-116页 |
第三节 “五四”前后围绕“文艺复兴”译名的争论 | 第116-123页 |
第四章 “humanism”的多重表述(1908-1922) | 第123-171页 |
第一节 “人文”与“人道” | 第123-126页 |
第二节 “人文主义”在辞典中的出现 | 第126-130页 |
第三节 “humanism”的不同译名 | 第130-134页 |
第四节 文学的“人道主义”:以周作人为中心 | 第134-155页 |
一、《人的文学》中的两种主义 | 第137-141页 |
二、“人道主义”与俄国文学 | 第141-148页 |
三 “人道主义”与日本文学及新村运动 | 第148-155页 |
第五节 普遍的“人道主义”:民族与世界 | 第155-171页 |
一、蔡元培:“人道主义”的普遍性 | 第159-164页 |
二、民族与世界之间的“人道主义” | 第164-171页 |
余论:人文主义的新阶段 | 第171-187页 |
第一节 “人文主义”译名之确立 | 第171-178页 |
第二节 “中国人文主义”之发明 | 第178-187页 |
[附录一] 中文辞典中的“人文主义”和“人道主义”(1922-1937) | 第187-200页 |
[附录二] 袁玉英:《人道主义》 | 第200-203页 |
[附录三] 华士:《人道主义》 | 第203-207页 |
[附录四] 胡适:《<人道主义>的真面目——致<晨报副刊>的信》 | 第207-210页 |
[附录五] 胡寄尘:《人道主义》 | 第210-21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12-232页 |
后记 | 第232-23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