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《庄子》的悲悯意识
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7页 |
绪言 | 第7-9页 |
第一章 《庄子》悲悯意识的内涵与产生 | 第9-20页 |
第一节 《庄子》悲悯意识的内涵 | 第9-11页 |
第二节 《庄子》悲悯意识的产生 | 第11-20页 |
(一) 黑暗乱世与《庄子》的悲悯情怀 | 第11-15页 |
(二) 《庄子》悲悯意识产生的文化原因 | 第15-20页 |
第二章 《庄子》悲悯意识的理论表述 | 第20-34页 |
第一节 无奈的“安时顺命” | 第20-26页 |
(一) 对“命”的体认 | 第20-23页 |
(二) 对伦理关系被破坏的体认 | 第23-24页 |
(三) 对至德之世、建德之国的向往 | 第24-26页 |
第二节 无用之用——“士”的悲哀 | 第26-31页 |
(一) 生命无所保障 | 第26-27页 |
(二) 所学无所施 | 第27-28页 |
(三) 不若无用 | 第28-31页 |
第三节 有待与无待的矛盾 | 第31-34页 |
第三章 《庄子》悲悯意识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 | 第34-44页 |
第一节 奠定了文人创作的基调 | 第34-36页 |
第二节 丰富了古典文学创作的题材 | 第36-44页 |
(一) 以渴望超越生死忧患为题材 | 第36-38页 |
(二) 以自然为题材 | 第38-40页 |
(三) 以游仙为题材 | 第40-42页 |
(四) 以梦为题材 | 第42-44页 |
结语 | 第44-46页 |
致谢 | 第46-4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7-51页 |
附录: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