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绪论 | 第10-17页 |
一、本选题的研究意义 | 第10-14页 |
二、本选题的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三、本选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| 第16-17页 |
第一章 三教关系的历史发展 | 第17-43页 |
一、宋前三教关系概述 | 第17-26页 |
二、宋代"三教合一"思潮述论 | 第26-43页 |
(一) 宋代帝王的三教融合思想 | 第27-30页 |
(二) 宋代的"三教合一"思潮 | 第30-43页 |
第二章 三教人生哲学的互补与宋代士人心态 | 第43-93页 |
一、"吏隐"与宋代士人的仕隐心态 | 第46-76页 |
(一) 传统的仕隐观念与宋前士人的仕隐心态与行为 | 第46-56页 |
(二) 白居易融会三教的"中隐"思想 | 第56-63页 |
(三) 宋代士人的"吏隐"心态与"居士"情结 | 第63-76页 |
二、宋代士人的迁谪心态 | 第76-93页 |
(一) 韩愈与白居易:中唐迁谪心态的两种范式 | 第77-84页 |
(二) 顺适无闷:以苏轼为代表的宋代士人的迁谪心态 | 第84-93页 |
第三章 从三教融摄看宋代文学主题的变奏 | 第93-173页 |
一、"吏隐"与隐逸主题 | 第93-104页 |
(一) "吏隐"的其他名目及其内涵 | 第93-96页 |
(二) 园池之于隐逸的意义 | 第96-100页 |
(三) 对陶渊明的接受 | 第100-104页 |
二、超迈旷达的迁谪主题 | 第104-124页 |
(一) 以闲居之适消谪居之穷 | 第104-112页 |
(二) 以山水之乐释失意之悲 | 第112-117页 |
(三) "此心安处是吾乡" | 第117-124页 |
三、"士不遇"主题的淡化与转化 | 第124-142页 |
(一) 宋前"士不遇"主题述论——以唐代文学为主要分析对象 | 第124-131页 |
(二) "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"——宋代"士不遇"主题的淡化 | 第131-135页 |
(三) 英雄失路:"士不遇"主题的转化——以南宋词为分析文本 | 第135-142页 |
四、忧患意识与忧患主题 | 第142-163页 |
(一) 忧世主题:"先天下之忧而忧" | 第142-150页 |
(二) 忧生主题:"人生如寄"与"人生如梦" | 第150-163页 |
五、宋词中的佛因禅缘 | 第163-173页 |
结语 | 第173-17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74-179页 |
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79-180页 |
致谢 | 第18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