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世说新语》的文化精神新论
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9页 |
绪论 | 第9-11页 |
第一章 生命意识——重情与自我的生命体验 | 第11-25页 |
第一节 情感世界的表达与沉沦 | 第11-21页 |
一、魏晋人独特的尚情特质 | 第11-16页 |
二、探析该世风出现的原因 | 第16-18页 |
三、魏晋人解脱情感的途径 | 第18-19页 |
四、情的泛滥对文学和政治的影响 | 第19-21页 |
第二节、生命价值的参悟与解脱 | 第21-25页 |
一、魏晋人表层的生命意识 | 第21-23页 |
二、魏晋人对生命的深层态度 | 第23-25页 |
第二章 人物品评——魏晋风度的集中体现 | 第25-39页 |
第一节《世说新语》人物品评总述 | 第25-30页 |
一、人物品评的起源 | 第26-27页 |
二、《世说新语》中人物品评的儒学渊源 | 第27-30页 |
第二节 《世说新语》人物品评的特征 | 第30-35页 |
一、人物品评的总体特征 | 第30-32页 |
二、人物品评向审美评价的转变 | 第32-35页 |
第三节、《世说新语》人物品评的影响 | 第35-39页 |
一、对语言的影响 | 第35页 |
二、对文学批评的影响 | 第35-37页 |
三、对美学的影响 | 第37-39页 |
第三章 掷地有声——一种新的语言形态观念 | 第39-54页 |
第一节 《世说新语》语言总体风格论析 | 第39-48页 |
一、《世说新语》中无处不在的语言美 | 第39-44页 |
二、《世说新语》中丰富的修辞手法 | 第44-46页 |
三、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列举 | 第46-48页 |
第二节《世说新语》的语言形态对后世的影响 | 第48-51页 |
一、对后代文学的影响 | 第48-49页 |
二、《世说新语》中的新生词 | 第49-51页 |
第三节 魏晋风度与该种语言风格的关系 | 第51-54页 |
一、清谈对它的影响 | 第51-53页 |
二、自觉的时代对它的影响 | 第53-54页 |
第四章 林下之风——特殊的时代中的特殊群体 | 第54-74页 |
第一节 魏晋女性亦风流 | 第54-63页 |
一、对传统妇德的继承 | 第55-56页 |
二、有别于前朝女性的风姿之美 | 第56-59页 |
三、魏晋两性对审美风姿追求的新变化 | 第59-63页 |
第二节 从《世说新语》看这一时期特殊的婚姻文化 | 第63-66页 |
一、严格的婚姻制度:等级门第婚 | 第63-64页 |
二、对从一而终观念的颠覆 | 第64-65页 |
三、奇特的婚姻现象:妒妇现象 | 第65-66页 |
第三节 魏晋妇女崭新风貌的原因探析 | 第66-68页 |
一、历史原因 | 第66-67页 |
二、政治原因 | 第67页 |
三、美学原因 | 第67页 |
四、教育原因 | 第67-68页 |
第四节 丰富多彩的儿童世界 | 第68-74页 |
一、少年儿童的早慧现象分类 | 第69-72页 |
二、早慧原因探析 | 第72-74页 |
第五章 《世说新语》的儒家文化精神 | 第74-83页 |
第一节 《世说新语》多元思想中的儒家渊源 | 第74-78页 |
一、作者的生平与时代背景分析 | 第74-76页 |
二、儒家文化对《世说新语》文本体例的影响 | 第76-78页 |
第二节 《世说新语》与我国的传统文化精神 | 第78-83页 |
一、有担当——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 | 第78-79页 |
二、讲忠义——重礼、守信、有义气 | 第79-81页 |
三、得美善——真诚、慷慨、扬美德 | 第81-83页 |
结语 | 第83-84页 |
致谢 | 第84-8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5-92页 |
附录: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9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