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首页
--
文学
--
中国文学
--
文学评论和研究
荀子文学思想及影响研究
在思想和有趣之间--作为“知识分子作家”的王小波
文本重构与性别叙事--从“霸王别姬”故事的演变看虞姬的身份建构
老庄的语言观及其文学意义
仕隐·生死:陶渊明的心结--兼论郭象玄学对陶渊明的影响
文学不等式--网络文学的人文主义底色
粉色的表情 感伤的蓝调--小资文学透析
从狭小到博大
党锢之祸与汉末文学
追寻审美直观下的真实--王国维“眼”论初探
初盛唐诗人与建安文学
《晏子春秋》研究
史铁生哲思文体研究
女性文学的批判与反思--近年女性小说文本解读
解读夏完淳
沈从文乡土文学语言风格的流变
敦煌变文体式的发展流变
一次民粹主义的全民文学实践--重评“大跃进”新民歌运动
论郁达夫文学理论批评的特色
古典主义的自由知识分子话语--论梁实秋的文学批评
从“临川四梦”到冯氏“三言”--论汤显祖与冯梦龙的情观及差异
萧衍与齐梁文学
司马相如及其辞赋研究
文学研究会的翻译活动
“伤痕文学”中“人”的展示及其限度
翻译家郑振铎研究
黄陂木兰传说研究
先秦儒家《诗》学述论
金圣叹的文法理论
论文学研究会的翻译文学与小说创作的关系(1921-1927)
创作与消费的调适--以李渔的短篇小说为中心
想象父亲--论中国现代文学中专制型父亲的塑造
论李欧梵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
“后花园”视域中萧红的创作
在追溯中前行--九十年代女性写作中的“母系史”创作
女性主义视域下的“身体写作”
清末民初对外国小说的译介:1898-1919
论老舍创作中的平民意识
从后殖民视角看中国近现代翻译(1840年至20世纪30年代)
王应麟《困学纪闻·评诗文》研究
文化废墟里的突围表演--世纪末文坛的“断裂”事件及其引发的论争
象牙塔之光:当下中国校园文学论析--以朱家雄的《校花们》为中心
回忆中追释浪漫,镣铐下吟述真实--试论东北沧陷区女作家创作
论杨绛文学创作中的“隐身化”艺术风格
“战国”、“统相”、“力人”--从几个特有概念看战国策派的文化反思
金赋论考
天上人间--论先秦的道之美
论毕淑敏创作的生命意识
汉末迄魏晋之际文学家族述论
对民族主义话语与男性话语的疏离与逆反--东北沦陷时期女性写作的另种解读
上一页
[153]
[154]
[155]
[156]
[157]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