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应麟《困学纪闻·评诗文》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绪论 | 第9-11页 |
一、选题依据及意义 | 第9页 |
二、研究回顾与展望 | 第9-10页 |
三、研究路径与方法 | 第10-11页 |
第一章 王应麟及《困学纪闻》 | 第11-24页 |
第一节 王应麟及其著述 | 第11-19页 |
一、王应麟的学术渊源 | 第11-12页 |
二、王应麟的学术著述 | 第12-16页 |
(一) 《词学指南》 | 第13-15页 |
(二) 《阆风集序》 | 第15-16页 |
三、王应麟的文学活动 | 第16-19页 |
(一) 入元之前 | 第17页 |
(二) 入元之后 | 第17-19页 |
第二节 《困学纪闻》概说 | 第19-24页 |
一、文献特征 | 第19-20页 |
二、价值影响 | 第20-24页 |
第二章 “评诗文”的内容 | 第24-63页 |
第一节 “评诗文”概说 | 第24-34页 |
一、文献特征 | 第24-25页 |
二、学术价值 | 第25-34页 |
(一) 文学价值 | 第26-31页 |
(二) 文献学价值 | 第31-34页 |
第二节 诗歌之批评 | 第34-40页 |
一、诗之选词用字 | 第34-35页 |
二、诗之格律形式 | 第35-36页 |
三、诗之表情达意 | 第36-38页 |
四、诗之创作理论 | 第38-40页 |
第三节 文章之批评 | 第40-46页 |
一、文之语言句式 | 第40-41页 |
二、文之表情达意 | 第41-43页 |
三、文之创作理论 | 第43-46页 |
第四节 作家之批评 | 第46-49页 |
一、韩、柳 | 第46-47页 |
二、刘禹锡 | 第47页 |
三、陶渊明 | 第47-48页 |
四、黄庭坚 | 第48-49页 |
第五节 内容之考证 | 第49-63页 |
一、名物制度的考证 | 第49-53页 |
二、作者作品的考证 | 第53-55页 |
三、模仿之作的考证 | 第55-56页 |
四、体裁流变的考证 | 第56-61页 |
五、史事典故的考证 | 第61-63页 |
第三章 “评诗文”研究余论 | 第63-67页 |
第一节 “评诗文”的承上启下之功 | 第63-65页 |
一、《困学纪闻》对前代笔记的借鉴 | 第63-64页 |
(一) 受《梦溪笔谈》的启示 | 第63-64页 |
(二) 对《能改斋漫录》的接受 | 第64页 |
二、《困学纪闻》对后代笔记的影响 | 第64-65页 |
第二节 “评诗文”的不足 | 第65-67页 |
结语 | 第67-6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8-72页 |
后记 | 第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