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8页 |
绪论 科举入仕的幻灭与以文为商的选择 | 第8-15页 |
第一章 消费趋向对创作的引导 | 第15-26页 |
一、题材:猎奇心理的满足 | 第15-17页 |
二、结构:团圆心理的投射 | 第17-19页 |
三、情结:补偿心理的指示 | 第19-22页 |
四、主旨:教化心理的展露 | 第22-26页 |
第二章 创作对消费趋向的迎合 | 第26-41页 |
一、形式:激发阅读兴趣 | 第26-33页 |
1.小说命名的精心设计 | 第26-27页 |
2.语言风格的多维组合 | 第27-29页 |
3.曲折情节的苦心经营 | 第29-30页 |
4.评点方式的巧妙运用 | 第30-33页 |
二、内容:迎合阅读体验 | 第33-41页 |
1.文士情怀的极大满足 | 第33-34页 |
2.女性空间的积极营造 | 第34-35页 |
3.家长情结的适度抚慰 | 第35-37页 |
4.贰臣罪感的客观消解 | 第37-41页 |
第三章 创作与消费的融合及冲突 | 第41-55页 |
一、融合:小说的畅销书色彩 | 第41-48页 |
二、冲突:艺术职业化的代价 | 第48-55页 |
结语 文人角色与商人角色的整合 | 第55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