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首页
--
文学
--
中国文学
--
文学评论和研究
媚俗化: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的现代性碎片呈现--文化、媒介的综合研究
论清末民初思想和文学中的“英雌”话语
中国现代文学的身体阐释
作为他者的欧洲--欧洲文学在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传播
《新青年》翻译与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
现代中国“人民话语”考论--兼论“延安文学”的“一体化”进程
中国古代诗学解释学研究
钱钟书文学批评的互文性特征研究
“80后”写作与青年亚文化
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观念的发展
回归民间--试析当代市民文学的文化价值观
英雄叙事及其演变规律探究
《晏子春秋》的文化价值
袁宗道诗文理论与诗文风格研究
《论语》中的孔子形象
杨克祥作品语言特色研究
论沈从文的生命美学观
超越与顺世:夹缝人生的无奈抉择--论庄子的处世观
“得意忘言”说“逍遥”--庄子《逍遥游》主旨探究
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本土化初探
陈衡哲女性观解析
“离”与“归”--从萧红作品看其矛盾心态
论杨绛创作中的人文精神
茅盾与自然主义--中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源流考之一
转型期一个文论经典的诞生--关于《人间词话》的写作
当下中国文学批评话语“语际性”研究
文学与历史的契合--试论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
史铁生:从残疾身体到健康表达
论“70后”作家在新世纪的转变
20世纪90年代文学批评转型研究
王绩的文学创作及文化意义
先锋意识在当代中国文学中的变异
从解构主义视角看林译《黑奴吁天录》
生命淬火后的文化深思--萧红、张爱玲“战乱作品”比较分析
翻译家冰心研究
师陀“空间书写”探微
怀疑精神下的艰难求索--学者陈思和论
大众文化包围中的“80后”写作
关于九十年代以来文体实验的一些思考
陶渊明觉醒的艺术--古今一盏生命的煤油灯
新时期文学作品中比喻的时代特征
宗璞创作与中国传统文化
寻根之思:审美理想烛照下的审丑表达
生命女性回归的悲情表达--论悲剧人生对萧红创作的影响
屈原与中国现代文学
寻找一种言说的方式--1990年代文学批评话语转型研究
隋代文学研究
试论周作人的女性观
自由与理性的魅力--论王小波的杂文
共鸣与歧异--“人文精神讨论”话语结构分析
上一页
[141]
[142]
[143]
[144]
[145]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