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学论文--中国文学论文--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--现代文学(1919~1949年)论文

作为他者的欧洲--欧洲文学在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传播

内容摘要第1-7页
Abstract第7-12页
绪论 欧洲与中国第12-29页
 一、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学第12-14页
 二、何为“欧洲”第14-16页
 三、欧洲与中国第16-21页
 四、异国形象、他者和身份认同第21-25页
 五、影响研究与跨文化传播学第25-29页
第一章 欧洲文学在中国30年代传播的主体和媒介第29-64页
 第一节 传播主体的考察第29-50页
  一、30年代留学欧洲的基本格局第30-45页
  二、留学欧洲的跨文化传播意义第45-50页
 第二节 中国对欧洲文学的译介第50-64页
  一、译介概况第51-58页
  二、译介的总体特征第58-64页
第二章 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学中的欧洲形象第64-107页
 第一节 游记文学中的欧洲第64-84页
  一、晚清到五四游记文学中的欧洲第65-71页
  二、30年代游记文学中的欧洲形象第71-78页
  三、欧洲形象背后的自我投影第78-84页
 第二节 30年代中国小说中的欧洲第84-107页
  一、巴金《复仇》中的欧洲形象—他者与自我的混杂第85-94页
  二、从《二马》到《断魂枪》—老舍对自我东方主义突破第94-107页
第三章 欧洲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在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流变第107-138页
 第一节 现代主义文学在中国的综合化走向第108-120页
  一、现代主义与30年代中国小说第108-115页
  二、从茅盾的《子夜》看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融合第115-120页
 第二节 现代主义文学在中国的民族化走向第120-138页
  一、现代主义诗歌在中国发展概况第121-128页
  二、戴望舒诗歌的“欧化”与“民族化”第128-138页
第四章 作为他者的欧洲第138-168页
 第一节 文化利用与30年代中国文学第138-155页
  一、欧洲人道主义在中国30年代的流变第140-152页
  二、启蒙理性在中国的工具化第152-155页
 第二节 文化利用与变异的原因探析第155-168页
  一、从“立人”到“立国”的感时忧国精神与民族主义的合流第156-158页
  二、对欧洲现代性的反思与本位文化身份的认同第158-161页
  三、深层的乡土文化推动第161-163页
  四、来自话语权威和政治权威的压力第163-168页
结语第168-170页
参考文献第170-174页
后记第174页

论文共17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粗糙集的特征选取算法研究
下一篇:加味芍药甘草汤对胃粘膜保护作用及机理的实验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