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提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2页 |
绪论 | 第12-23页 |
一、中国解释学的研究现状 | 第12-15页 |
二、中国古代诗学解释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| 第15-19页 |
三、中国古代诗学解释学的研究原则和方法 | 第19-23页 |
第一章 中国古代诗学解释学的两大阐释原则 | 第23-45页 |
第一节 “以意逆志”论——偏于客观的文学阐释原则 | 第23-31页 |
一、“志”——文学阐释的根本目标 | 第24-26页 |
二、“意”——文学阐释的主体意识 | 第26-28页 |
三、“逆”——现实视域与初始视域的融合 | 第28-31页 |
第二节 “诗无达诂”论——偏于主观的文学阐释原则 | 第31-39页 |
一、“诗无达诂”——作品“原意”说的破除 | 第31-34页 |
二、“见仁见智”——解释者的能动参与 | 第34-37页 |
三、“从变从义”——文学解释的自由与限制 | 第37-39页 |
第三节 中西诗学解释学比较 | 第39-45页 |
一、“以意逆志”论与西方客观解释学理论之比较 | 第39-42页 |
二、“诗无达诂”论与西方主观解释学理论之比较 | 第42-45页 |
第二章 中国古代诗学解释学的文本理解途径 | 第45-75页 |
第一节 “品味”——作品整体韵味的把捉 | 第45-56页 |
一、“品味”的文本理解过程 | 第46-50页 |
二、“品味”的审美心理特征 | 第50-54页 |
三、“品味”的诗学解释学效应 | 第54-56页 |
第二节 “涵泳”——作品深层意蕴的探究 | 第56-66页 |
一、“晓得意思好处”——文本理解的深度模式 | 第57-58页 |
二、“涵泳”——文本理解的具体途径 | 第58-62页 |
三、“兴起”与“就《诗》”——文本理解的自由与限制 | 第62-66页 |
第三节 “自得”——解释者自由理解的实现 | 第66-75页 |
一、“自得”的诗学解释学意蕴 | 第66-68页 |
二、“自得”的解释学阈限 | 第68-71页 |
三、“自得”的实现条件 | 第71-75页 |
第三章 中国古代诗学解释学的诗性阐释方式 | 第75-104页 |
第一节 “象喻”的诗性阐释方式 | 第75-87页 |
一、“象喻”的产生及发展 | 第76-83页 |
二、“象喻”的诗性特征 | 第83-85页 |
三、“象喻”的文化成因 | 第85-87页 |
第二节 “摘句”的诗性阐释方式 | 第87-96页 |
一、“摘句”的形成及发展 | 第88-90页 |
二、“摘句”的诗性特征 | 第90-93页 |
三、“摘句”的文化成因 | 第93-96页 |
第三节 “论诗诗”的诗性阐释方式 | 第96-104页 |
一、“论诗诗”的形成及发展 | 第96-99页 |
二、“论诗诗”的诗性特征 | 第99-102页 |
三、“论诗诗”的文化成因 | 第102-104页 |
第四章 中国古代诗学解释学与儒、道、释思想 | 第104-128页 |
第一节 “依经立义”论——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诗学解释学的影响 | 第104-112页 |
一、汉儒说《诗》的政教阐释取向 | 第105-108页 |
二、汉儒说《诗》的“美”“刺”理解模式 | 第108-110页 |
三、汉儒说《诗》的“比”、“兴”释义方法 | 第110-112页 |
第二节 “得意忘言”论——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诗学解释学的影响 | 第112-118页 |
一、老、庄的“言不尽意”论 | 第113-115页 |
二、王弼的“得意忘言”论 | 第115-118页 |
三、“得意忘言”的诗性阐释方式 | 第118页 |
第三节 “妙悟”、“活参”论——佛教禅宗思想对中国古代诗学解释学的影响 | 第118-128页 |
一、“妙悟”的佛禅本义与“妙悟”的诗学解释学意蕴 | 第119-123页 |
二、“活参”的佛禅本义与“活参”的诗学解释学意蕴 | 第123-128页 |
结束语 | 第128-129页 |
主要参考文献 | 第129-13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