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学论文--中国文学论文--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--当代文学(1949年~)论文

寻找一种言说的方式--1990年代文学批评话语转型研究

摘要第1-7页
ABSTRACT第7-11页
引言 多元的叠合第11-21页
 1. 问题:有效性第11-14页
 2. 范围:1990 年代文学批评第14-17页
 3. 方法:话语游戏第17-21页
第一章 1990 年代文学批评生态:批评从文学出走第21-53页
 第一节 意识形态“终结”与症候批评第21-31页
  一、意识形态:“终结”与转型第21-24页
  二、文学批评:从政治化的帮忙到商俗性的帮闲第24-28页
  三、阐释:从本质认定到“症候”阅读第28-31页
 第二节 读图时代的降临与批判理论第31-41页
  一、文学的困境:时间空间化与叙事的解体第31-33页
  二、“新的美学原则”崛起:感性的权利第33-37页
  三、形式与意义:祛魅与遮蔽第37-41页
 第三节 全球化语境中的身份认同与后殖民批评第41-53页
  一、全球化:文学同质的幽灵第41-46页
  二、后殖民批评中的民族国家:矛盾与暧昧第46-50页
  三、后殖民批评中的民族性:信仰执迷与本真幻觉第50-53页
第二章 审美/形式话语:走出审美城第53-75页
 第一节 先锋批评:回归与反思第53-59页
  一、形而上追问:写作的平浅化与精神的深度第54-55页
  二、人道主义反诘:叙事的零度与生命的救赎第55-56页
  三、文学性问难:自律与它律第56-59页
 第二节 文学本体的历史:从回归到泛化第59-67页
  一、工具论:在政治的腰带上舞蹈第59-60页
  二、形式审美:抵抗的政治学第60-65页
  三、泛化:人学的胜利第65-67页
 第三节 有效性:历史与未来第67-75页
  一、分立:有效性的历史第67-69页
  二、融合:有效性的未来第69-75页
第三章 人学话语:根基失落与多元呈现第75-103页
 第一节 认同危机:从乌托邦理想到共识的破裂第75-80页
  一、1980 年代:古典的现代人第76-77页
  二、转折:逃离与解构第77-79页
  三、话语的深处:疏离与挤压第79-80页
 第二节 人文精神话语:主体的多样建构第80-88页
  一、终极关怀论第82-83页
  二、新道统论第83-84页
  三、道德理想主义第84-86页
  四、文学的理想精神第86-88页
 第三节 “躲避崇高”与解构神话:人文精神的他处第88-94页
  一、云端的空论与大地的回声第88-92页
  二、解构巨型话语与知识考古第92-94页
 第四节 生态批评:人文主义的终结第94-103页
  一、生态批评:一种跨学科研究第95-97页
  二、思维与价值:逻各斯的终结与主体的黄昏第97-99页
  三、他者的世界与潜隐的历史:生态批评实践第99-103页
第四章 历史话语:整一性破裂与历史叙事的重建第103-131页
 第一节 转型期历史话语考察:进步论的破产与整体性的消解第104-113页
  一、文化历史主义:现代性叙事中的民族叙事第104-108页
  二、新历史主义:从效果历史到经验历史第108-112页
  三、虚无/游戏历史主义:历史的终结第112-113页
 第二节 跨越“断裂”与寻找“潜隐的历史”——文学史重写中的复调叙事第113-125页
  一、1980 年代的遗产:资源与课题第113-117页
  二、跨越历史的“断裂带”:整合历史的策略第117-123页
  三、历史的多声部:对潜隐历史的寻找第123-125页
 第三节“现实主义冲击波”: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的错置第125-131页
  一、人的关怀:历史的亦或人文的第126-129页
  二、文学的旨归:历史的亦或文学的第129-131页
结语文学批评:在路上第131-139页
主要参考文献第139-147页
后记第147页

论文共14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地下围岩稳定性及安全预警研究
下一篇:xPMnS-(1-x)PZN压电陶瓷在水声换能器中的应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