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2页 |
0 引论 | 第12-34页 |
·缘起与意义:人民话语与现代中国文学 | 第12-17页 |
·问题与方法:从“人民话语”与“延安文学”研究说开去 | 第17-26页 |
·主要概念“界说”:人民、人民话语、延安文学及其“一体化” | 第26-34页 |
1. 晚清到五四:现代中国人民话语考辨 | 第34-92页 |
·“双调行船”:现代中国人民话语的理论资源 | 第35-51页 |
·“民为邦本”:人民话语的中国背景 | 第36-44页 |
·“主权在民”:人民话语的西方语境 | 第44-51页 |
·“中西结婚”:现代中国人民话语的语际旅行 | 第51-71页 |
·“新语”西来:人民话语的现代律动 | 第52-59页 |
·“为我所用”:人民话语的现代转型 | 第59-71页 |
·“诸根互用”:现代中国人民话语的现代困惑 | 第71-92页 |
·“人民”与“国民”的驳诘 | 第71-78页 |
·“自由”与“民权”的辨证 | 第78-92页 |
2 为“人民”正名:延安时期人民话语的合法性建构 | 第92-135页 |
·“政治”定位:人民话语的合法性起点 | 第94-114页 |
·人民·国家:人民话语的政治逻辑 | 第95-101页 |
·民族·阶级·党:人民话语的政治内涵 | 第101-114页 |
·“现代”诉求:人民话语的合法性论证 | 第114-135页 |
·“进步”及其“阶级” | 第115-125页 |
·“革命”而且“正统” | 第125-135页 |
3 为“人民”立法:延安时期人民话语的权力机制 | 第135-191页 |
·效益化:人民话语的权力准则 | 第136-157页 |
·有效原则:农民优势话语的确立 | 第137-147页 |
·团结原则:文学“统一战线”的形成 | 第147-157页 |
·同质化:人民话语的权力规训 | 第157-191页 |
·疏离原则:拒绝“城市心态” | 第159-173页 |
·净化原则:“革心”与“革身” | 第173-191页 |
4 为“人民”立言:人民话语与延安文学的政治诉求 | 第191-228页 |
·审美的政治化:主义话语与延安文学的“组织性” | 第192-205页 |
·“主义话语”的出场 | 第193-199页 |
·文学生产的“组织” | 第199-205页 |
·政治的审美化:现实主义与延安文学的“人民性” | 第205-228页 |
·从“为人生”到“为人民”:现代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 | 第206-212页 |
·“人民性”:延安文学的革命现实主义法则 | 第212-228页 |
5 余论:人民话语与当代中国文学的一体化 | 第228-236页 |
主要参考文献 | 第236-24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