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首页
--
文学
--
世界文学
身份认同的探求--以《大地之子》《小姨多鹤》为中心
李文求与胡学文小说叙事比较研究
试论木心的文学史讲述方式
小说情节设计中的动作体系
兰波与李金发诗歌比较研究
表演、冲突与埃及叙述: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希罗多德
田纳西·威廉斯和白先勇作品的怀旧意识比较研究
路翎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知识分子比较研究
中日“私人化写作”比较研究
芥川龙之介与鲁迅作品比较研究
精择与新序:施特凡·格奥尔格诗歌和诗社中的花园意象
揭秘浪子传奇,探究经典形象
《阿伽门农》与《李尔王》悲剧卡塔西斯实现方式比较研究
荒诞处境下的孤独--卡夫卡与加缪叙事作品中的孤独主题比较
反启蒙视野下的《俄狄浦斯王》
蒙田与刘墉的睿智文学比较
蒲松龄与上田秋成志怪小说之比较研究
郁达夫与志贺直哉文学作品的自省意识比较
中德文学运动中现代性的比较--以先锋文学运动和狂飙突进运动为例
荒诞的延续:《哈姆雷特》《等待戈多》《罗森克兰茨和吉尔登斯特恩已死》的存在主义解读
韩中洪水兄妹婚神话比较研究--以与中国苗族神话比较为中心
玄镇健和郁达夫身边小说比较研究--以初期的中短篇小说为中心
亚文化视野:文学“漂泊”母题与流浪歌手风格
外国文学经典在豆瓣网中的接受转型
20世纪10-30年代中韩小说中知识分子精神缺损形象比较及社会背景研究
抗日叙事研究--以朝鲜—韩国人的抗日叙事为中心
韩中古典文学中狐女形象的现代变容和大众意识的比较
殷熙耕与林白成长小说中‘主人公成长特征研究--以《鸟的礼物》与《一个人的战争》为中心
城市中的孤儿:近代传教士汉译小说的社会学研究
文学的审美“弱效应”--以《安徒生童话》为例
《西线无战事》与《永别了,武器》悲剧意识比较研究
北美华人女作家家族书写比较--以汤亭亭、谭恩美、严歌苓、张翎小说为例
乌托邦与个人:现代体制下自由追求的可能性--村上春树《1Q84》与奥威尔《1984》的对比研究
从谚语看中日两国的动物观
霍桑在中国的接受研究
中国词坛对日本“明治三大家”的影响
《天路历程》与《西游记》叙事比较研究
米兰·昆德拉的“卡夫卡学”重建
劳伦斯与张爱玲笔下女性的困境与突围--以《怨女》与《查泰来夫人的情人》为例
俄罗斯经典文学对路遥创作的影响--以《平凡的世界》为例
中国与马达加斯加神话比较
反抗的困境与追求的悲剧--19世纪西方文学中追寻者群像研究
从变异学角度谈余华对卡夫卡的接受--以卡夫卡《在流放地》和余华《一九八六年》为例
骑士和武士的爱情观比较--以《源氏物语》和《亚瑟王之死》为例
沈从文与金东里小说比较研究--以乡土意识为中心
葛兰西文学批评理论对当代文学批评家的启示
《圣经》·雅歌的美学探析
新世纪以来“非虚构”文学的叙事研究--以《人民文学》“非虚构”专栏为主要个案
佛本生故事的叙事特征
老舍和勒·克莱齐奥的比较研究
上一页
[15]
[16]
[17]
[18]
[19]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