蒲松龄与上田秋成志怪小说之比较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绪论 | 第8-11页 |
1 志怪小说概述 | 第11-19页 |
1.1 志怪小说界定 | 第11-12页 |
1.2 蒲松龄的志怪小说 | 第12-14页 |
1.3 上田秋成的志怪小说 | 第14-16页 |
1.4 志怪小说的价值阐释 | 第16-19页 |
2 蒲松龄与上田秋成志怪小说之比较 | 第19-45页 |
2.1 同一主题的相同认识 | 第19-25页 |
2.1.1 理智的金钱观 | 第19-21页 |
2.1.2 癖嗜主题 | 第21-22页 |
2.1.3 理性的宗教观 | 第22-25页 |
2.2 同一主题的不同诠释 | 第25-30页 |
2.2.1 追求婚恋自由 | 第25-28页 |
2.2.2 战争的不义 | 第28-30页 |
2.3 同类形象的相同塑造 | 第30-36页 |
2.3.1 正面人物形象 | 第30-33页 |
2.3.2 妒妇与悍妇形象 | 第33-35页 |
2.3.3 神鬼形象 | 第35-36页 |
2.4 同一群体的不同描摹 | 第36-39页 |
2.4.1 动物为人形象 | 第36-38页 |
2.4.2 同性恋形象 | 第38-39页 |
2.5 浪漫与现实侧重各异 | 第39-45页 |
2.5.1 侧重浪漫的蒲松龄 | 第40-42页 |
2.5.2 侧重现实的上田秋成 | 第42-45页 |
3 蒲松龄与上田秋成志怪小说异同之原因 | 第45-51页 |
3.1 个人经历 | 第45-47页 |
3.2 时代背景 | 第47-48页 |
3.3 社会文化 | 第48-49页 |
3.4 志怪传统 | 第49-51页 |
结束语 | 第51-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2-56页 |
致谢 | 第56-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