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首页
--
文学
卢梭的自然主义思想对其文学写作的影响--以《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》为例
赫索格的伦理成长--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下的《赫索格》研究
中岛敦文学作品的宿命论--以《山月记》《李陵》《牛人》为中心
《纯真年代》中的空间与女性主体性研究
双面新世界:论《美丽新世界》中的乌托邦—反乌托邦张力
论狄更斯《荒凉山庄》中的异化现象
鲍勃·迪伦60年代政治思想转型研究
关于安藤昌益的动物观与社会观的考察--以《法世物语》为中心
死亡政治境遇中的赤裸生命:重读奥威尔小说《动物农场》及《一九八四》
在确定与不确定之间--论贝克特“小说三部曲”的艺术特征
巴恩斯《十又二分之一章世界史》的历史叙事研究
重建自我:伍尔夫《达洛维夫人》的创伤书写
塞巴斯蒂安·巴里小说《秘密手稿》中的历史书写
村上春树作品中“羊”系列意象探析
阿尔贝·加缪作品中的母爱主题研究
转向“歌唱的机器”的旁边:R.S.托马斯诗歌中的物化与宗教救赎
召唤与自我的诞生:《儿子与情人》的阿尔都塞式解读
论聚斯金德《香水》中的嗅觉书写
艾丽斯·默多克对道德现实主义的捍卫--解读艾丽斯·默多克三部小说
童庆炳文学审美本质论研究
先秦“颂”文献综合述论
抗战时期历史剧研究(1937-1945)
南宋训蒙诗理学教育思想研究--以《训蒙绝句》为中心的考察
“支嘎阿鲁”诗学精神与史诗文化
伯牙子期传说的当代传承研究
唐代上巳诗研究
《牡丹亭》的经典化历程
女性“薄海民”的生成--晚清至五四小说文本的抽样分析
董文涣诗歌研究
朱鹤龄《诗经通义》研究
蚩尤形象的当代建构--以网络玄幻小说为中心
东汉公文文书征引《春秋纬》研究
侯方域诗歌研究
俞平伯旧体诗词创作心理研究
刘克庄碑志文研究
韩愈及其散文的负面评价研究
论梁实秋“尚雅”的思想与散文创作
尹洙的散文创作研究
论毕飞宇长篇小说的人际关系书写
曾卓诗歌创作论
断裂与延续--媒介视域下晚清到民初报刊言情小说研究
抗战爆发前夕的武汉话剧运动研究(1935-1937)
一部“未完成”的经典--《白鹿原》接受历程研究
黑人女性身份的丧失与建构--后殖民女性主义视域下的《秀拉》解读
莎士比亚戏剧中的超自然因素研究
瓦·伊·别洛夫农村题材小说《凡人琐事》中的叙事艺术研究
自我实现之偏离—《消失的爱人》的马斯洛式解读
E·M·福斯特短篇奇幻小说研究
论巴别尔作品中的犹太性
严歌苓军旅题材小说研究
上一页
[60]
[61]
[62]
[63]
[64]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