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20页 |
一、研究背景和现实意义 | 第11-12页 |
(一) 研究背景 | 第11页 |
(二) 现实意义 | 第11-12页 |
二、研究现状 | 第12-18页 |
(一)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2-17页 |
(二)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7-18页 |
三、研究思路、拟解决的关键问题、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 | 第18-20页 |
(一) 研究思路 | 第18页 |
(二)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| 第18-19页 |
(三) 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 | 第19-20页 |
第二章 彝诗审美范畴与《支嘎阿鲁》诗学价值 | 第20-34页 |
一、彝族诗文理论在史诗中的体现 | 第20-29页 |
(一) “六真四虚”与“骨力诗韵”艺术原则 | 第20-24页 |
(二) “五言三段诗”审美特征 | 第24-26页 |
(三) “互文性”与“诗性思维”之延续 | 第26-29页 |
二、《支嘎阿鲁传》诗学文化特色 | 第29-32页 |
(一) 史诗蕴含的诗学传统 | 第30-31页 |
(二) 史诗生态审美范式之呈现 | 第31-32页 |
三、《支嘎阿鲁传》审美独特性 | 第32-34页 |
第三章 “人化诗论”与《支嘎阿鲁传》“骨力与神韵” | 第34-41页 |
一、《支嘎阿鲁传》中“诗影寓诗魂”艺术特征 | 第34-37页 |
(一) “压”“扣”“连”对”与“吟咏性情”之作 | 第34-35页 |
(二) “景象”层叠、“形”“影”交融的清澹氲氤 | 第35-36页 |
(三) “象外之境”审美观照下的肃穆崇高余蕴 | 第36-37页 |
二、“人化诗论”与史诗深层结构 | 第37-41页 |
(一) “主题说”与史诗美颂滋味 | 第37-38页 |
(二) “根骨说”与史诗格律典范 | 第38-39页 |
(三) “诗魂说”与史诗物象意境 | 第39-41页 |
第四章 “根谱之灵”与《支嘎阿鲁传》神思之美 | 第41-58页 |
一、“根谱”诗化手法与思维 | 第41-44页 |
(一) 瑰丽表达与诗性思维互补互动 | 第41-43页 |
(二) “根谱”中形象思维审美特质 | 第43-44页 |
二、毕摩文学---多重身份与多元内涵 | 第44-48页 |
(一) 史诗语义对立形态之关系 | 第44-46页 |
(二) 神性思维与艺术哲思相交融合 | 第46页 |
(三) 仪式功能的神话讲述形态 | 第46-48页 |
三、“根谱”中故事范型和程式化表达 | 第48-58页 |
(一) 不同版本中叙事范型的对比 | 第48-50页 |
(二) 程式化的反复和层递 | 第50-58页 |
第五章 史诗审美探究:民族文化-心理结构“透视” | 第58-67页 |
一、以“龙鹰图灵”为核心的族类文化模式 | 第58-62页 |
(一) 典型形象文化维度 | 第58-60页 |
(二) 族群文化与彝民心理结构 | 第60-62页 |
二、原生态宗教审美艺术观照 | 第62-64页 |
(一) 史诗原生宗教哲学思想 | 第62-63页 |
(二) 宗教映射下史诗理想化特质 | 第63-64页 |
三、史诗伦理道德倾向与教化内涵 | 第64-67页 |
(一) 人物之“美”与彝族传统美德 | 第64-65页 |
(二) 审美主体历时性教化功能 | 第65-67页 |
结语 | 第67-6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8-71页 |
致谢 | 第71-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