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学论文--文学理论论文--文艺美学论文

童庆炳文学审美本质论研究
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绪论第8-14页
    一、选题的目的与意义第8-9页
    二、研究现状第9-12页
    三、童庆炳文学审美本质论研究内容第12-14页
第一章 文学审美本质论的历史文化语境第14-25页
    第一节 文学审美本质论的历史语境第14-19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“拨乱反正”的新时期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新时期文艺政策的转型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文学创作的新局面第17-19页
    第二节 文学审美本质论的理论语境第19-25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“文学是人学”的命题重提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“巴黎手稿”美学热潮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西方现代美学的影响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四、中国审美体验论的传统第23-25页
第二章 文学审美本质论的形成与拓展第25-41页
    第一节 从文学“他律”向“自律”的转移——审美反映论第25-31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对文学旧说的突破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文学审美特征的确立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文学审美反映论的提出第29-31页
    第二节 文学共性与个性的统一——审美意识形态论第31-35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文学的“审美场”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审美意识形态论第32-35页
    第三节 文学审美本质论的双向发展第35-41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文学审美本质论的内部延伸——文体诗学第35-38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文学审美本质论的外部拓展——文化诗学第38-41页
第三章 文学审美本质论的价值诉求第41-46页
    第一节 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回归与超越第41-43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对马克思主义立场的坚守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辩证法思想下的文学新解读第42-43页
    第二节 对当代文艺学研究的新开拓第43-46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贯通古今、包容开放的理论视野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立足现实、与时俱进的学术品格第44-46页
结语:对文学本质两次论争的思考第46-48页
参考文献第48-52页
致谢第52-54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54页

论文共5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陶质材料在装置艺术中的造型方式与美感表达
下一篇:艾丽斯·默多克对道德现实主义的捍卫--解读艾丽斯·默多克三部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