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首页
--
历史、地理
--
中国史
--
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(1919~1949年)
薄一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研究
抗战期间西方记者在华活动研究
抗战时期泰和市政建设与管理研究(1939-1944)
《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》评析--以人权为视角
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时期语言教育政策研究
“虹口事件”与中韩关系
“满映”与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的文化侵略
国共两党抗战纲领比较研究
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评析
抗战时期第一次民主宪政运动探析
昭和制钢所中国劳工状况探析
重评李顿报告书--以日本的反应为中心
民国时期汶川县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
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问题研究
太岳革命根据地救灾度荒工作研究--以1942-1944年的旱、蝗灾为中心的考察
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减租减息运动研究
20世纪三四十年代晋西北农村变工互助探析
壶关县土地改革研究(1945-1949年)
国民党敌后抗日游击战述论--以山西地区为例
试析阎锡山“兵农合一”制度
一个县域的土改经历--以偏关县为个案之分析
太岳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村选工作研究
山东抗战胜利后的善后救济研究(1945-1947)
抗战时期晋冀鲁豫边区群众运动研究
中共冀鲁豫边区救灾事业研究
《每周评论》与五四新文化运动
善后救济台湾分署研究(1945.10-1947.05)
陈独秀国民性思想研究
三十年代华北地区韩人走私问题研究
1920年前后“现代化”和“社会主义”的中国解读
《星期评论》与五四时期社会改造思潮
1917年辫军祸国研究
抗日根据地人权建设研究
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抗灾救荒研究
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研究--以陕甘宁边区为例
试论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兵役制度下的“拉壮丁”--以四川为中心的考察
解读迷思: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女性跨文化对话的身份构建/重构--以《良友》为例的符号学分析
1933-1939年中国官方媒体中的德国形象研究--以《中央日报》为例
抗战初期中共上海地下党难民工作研究
解放战争时期南京解放方式研究
1946年上海摊贩抗争事件研究
陈公博时期伪上海特别市政府研究(1940.11-1944.11)
抗战时期大众文化的重要特征——悲壮美
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宗教政策研究
试论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的原因及其启示
陕西民国十八年年馑研究
抗战时期中外人士的延安观研究
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解决多元化纠纷研究
1942-1945年陕甘宁边区模范村建设研究
抗日战争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影响研究
上一页
[63]
[64]
[65]
[66]
[67]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