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启与回归--五四新诗与朦胧诗的启蒙之路
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绪论 | 第8-15页 |
第一章 五四新诗与朦胧诗的启蒙语境 | 第15-30页 |
第一节 时代背景与理论资源 | 第15-20页 |
一、时代呼唤“启蒙” | 第15-17页 |
二、诗界革命与地下文学 | 第17-19页 |
三、别求新声于异邦 | 第19-20页 |
第二节 诗人启蒙身份的确立 | 第20-24页 |
一、启蒙者:五四诗人的导师意识 | 第21-23页 |
二、持灯的使者:朦胧诗人的启蒙身份 | 第23-24页 |
第三节 言说空间的建构 | 第24-30页 |
一、公共媒介:五四新诗的发声场 | 第25-27页 |
二、地下地上:朦胧诗言说空间的转变 | 第27-30页 |
第二章 五四新诗与朦胧诗启蒙思想流变 | 第30-51页 |
第一节 挣脱封建束缚:五四新诗与“立人” | 第30-39页 |
一、偶像不再:五四新诗的反抗意识 | 第31-34页 |
二、冲破藩篱:五四新诗的自由意识 | 第34-38页 |
三、思考的权利:五四新诗的理性意识 | 第38-39页 |
第二节 诗歌启蒙思想的衰落与转向 | 第39-43页 |
一、被中断的五四启蒙 | 第40-41页 |
二、过渡期诗坛众生相 | 第41-42页 |
三、思想的困境 | 第42-43页 |
第三节 摆脱政治遮蔽——“人”的归来 | 第43-51页 |
一、“我不相信”:对强权的反叛 | 第44-46页 |
二、逃离集体话语:“大我”到“小我” | 第46-47页 |
三、爱情与自由的激荡:朦胧诗对爱情的书写 | 第47-51页 |
第三章 五四新诗与朦胧诗言说方式的变革 | 第51-67页 |
第一节 五四新诗的言说方式 | 第51-57页 |
一、“白话入诗” | 第52-54页 |
二、诗体大解放 | 第54-55页 |
三、建构平民意境 | 第55-57页 |
第二节 诗歌转向“政治言说” | 第57-60页 |
一、政治话语的介入 | 第58-59页 |
二、“单一化”危机 | 第59-60页 |
第三节 朦胧诗的言说方式 | 第60-67页 |
一、抒情主体的觉醒 | 第61-63页 |
二、“个人化”意境 | 第63-67页 |
结语 | 第67-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9-75页 |
致谢 | 第75-76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| 第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