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学论文--中国文学论文--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--现代文学(1919~1949年)论文

中国现代文论话语建构中的胡风文艺思想

论文摘要第1-17页
ABSTRACT第17-22页
绪论第22-34页
 一、选题的意义第22-24页
 二、胡风文艺思想研究综述第24-28页
 三、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28-31页
 四、本文的基本结构第31-34页
第一章: 胡风文艺思想的历史存在样态及理论来源第34-55页
 第一节 胡风文艺思想在中国现代文论话语建构中的历史定位第34-39页
  一、处于中国文论话语体系由传统向现代转型时期第35-37页
  二、属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的一种形式第37-38页
  三、与其他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形式的关系处于紧张状态第38-39页
 第二节 胡风文艺思想多样复杂的话语构成资源第39-55页
  一、对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论原著的直接学习第40-41页
  二、对苏俄先进文艺思想的借鉴吸收第41-45页
  三、对卢卡契文艺理论和观点的学习借鉴第45-48页
  四、对西方近现代文艺思想的学习借鉴第48-49页
  五、对鲁迅文艺思想的学习和继承第49-55页
第二章: 胡风文艺思想的主要理论特征第55-77页
 第一节 注重文艺的社会功能作用第55-60页
  一、文艺应关注社会现实第56-57页
  二、文艺应为改造社会服务第57-59页
  三、文艺应防止无思想的倾向第59-60页
 第二节 高度重视文艺活动的独立性第60-69页
  一、文艺是客观对象生命内容的表现第61-62页
  二、文艺是有别于政治的特殊精神活动第62-65页
  三、文艺应正确处理与政治之间的矛盾第65-69页
 第三节 坚持人文知识分子的精神自由性第69-77页
  一、始终独立思考文艺理论和实践问题第69-71页
  二、自觉继承和发扬“鲁迅精神”第71-73页
  三、坚守知识分子独立人格和人格自由第73-77页
第三章: 高扬文艺活动的主体性和自由性第77-119页
 第一节 文艺自主地反映现实生活第77-84页
  一、哪里有生活,哪里就有诗第78-79页
  二、既要歌颂光明,也要暴露黑暗第79-81页
  三、既要反映生活,又要提高生活第81-82页
  四、既要反映生活真实,又要追求深广的历史内容第82-84页
 第二节 文艺创作是作家主观与生活客观相互化合的过程第84-92页
  一、作家主观与生活客观同样重要第85-86页
  二、作家主观与生活客观“相生相克”第86-88页
  三、作家主观运用形象思维把握生活客观第88-90页
  四、作家主观能够在创作中得到完善提高第90-92页
 第三节 作家要充分发扬“主观战斗精神”第92-104页
  一、“主观战斗精神”是创作的动力之源第92-98页
  二、“主观战斗精神”是作家的必备素质第98-100页
  三、“主观战斗精神”是作家人格的重要体现第100-104页
 第四节 批评家要开展民主、自由的文艺批评第104-115页
  一、坚持文艺批评的原则性与严肃性第105-107页
  二、坚持文艺批评的战斗性第107-108页
  三、坚持社会学评价与美学评价相统一第108-110页
  四、坚持提高批评家的素质能力第110-113页
  五、坚持创造民主、自由的批评环境第113-115页
 第五节 文艺期刊编辑要尊重作家的自由创作第115-119页
  一、尽量保持作品原有的特点风格第115-116页
  二、积极引导作家和读者第116页
  三、善于发现和培养“生人的气息”第116-117页
  四、自觉抵御庸俗习气的影响第117-119页
第四章: 坚持文艺追求人的解放和现实改造第119-137页
 第一节 文艺要善于把捉人生的真实第119-125页
  一、文艺应追求现实生活的人生内容第120-121页
  二、文艺的存在价值在于服务人生第121-122页
  三、文艺以“改造人生”推动“现实改造”第122-125页
 第二节 文艺要着力消除人民大众身上的“精神奴役创伤”第125-130页
  一、保持对“精神奴役创伤”的清醒认识和高度警惕第126-128页
  二、积极主动地与“精神奴役创伤”进行战斗第128-130页
 第三节 文艺家要坚持艺术与人生相一致第130-137页
  一、文艺家应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第130-131页
  二、文艺家应善于向生活学习第131-132页
  三、文艺家应培养对生活的浓厚情感和激情第132-133页
  四、文艺家应忠实于艺术第133-134页
  五、文艺家应与人民相结合第134-137页
第五章: 维护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形式的多样性第137-158页
 第一节 典型普遍性与特殊性之争第137-142页
  一、对塑造典型重要意义的不同认识第138-139页
  二、对“典型普遍性与个体性”的不同理解第139-140页
  三、对塑造典型方法的不同看法第140-142页
 第二节 “民族形式”及“文艺大众化”之争第142-149页
  一、对“民族形式”来源的不同理解第142-144页
  二、对发展“民族形式”道路的不同见解第144-145页
  三、对“民间形式”和“传统形式”的不同态度第145-147页
  四、对“文艺大众化”的不同意见第147-149页
 第三节 文艺中的“主观问题”之争第149-153页
  一、对文艺创作决定因素的不同认识第150-151页
  二、对思想认识与主观体验作用的不同理解第151-153页
 第四节 解放初期对“党管理文艺事业原则”提出的建议第153-158页
  一、呼吁尊重作家的创作自由第153-155页
  二、主张遵循文艺实践活动的特殊规律第155-156页
  三、建议营造有利于文艺发展的环境氛围第156-158页
结语: 胡风文艺思想在中国现代文论话语建构中的历史贡献与当代启示第158-175页
 一、促进了中国文论话语体系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第158-162页
 二、弥补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建构中的部分缺憾第162-167页
 三、为中国现代文论话语体系建构注入了生机与活力第167-171页
 四、对中国当代文论话语体系建构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第171-175页
参考文献第175-186页
致谢第186-188页
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188页

论文共18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自共轭微分算子边界条件的分类及其标准型
下一篇:晚清四大谴责小说词汇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