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中国现代文学语言的三次转型看文学语言的发展模式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8页 |
1 导论 | 第8-16页 |
·研究思路 | 第8-11页 |
·现状综述 | 第11-14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4-16页 |
2 “五四”:从文言到白话 | 第16-26页 |
·历史的流变 | 第16-18页 |
·理论的内涵 | 第18-23页 |
·三者之维 | 第23-26页 |
3 先锋小说语言实践 | 第26-49页 |
·先锋小说语言实验 | 第28-34页 |
·先锋的转型 | 第34-36页 |
·先锋小说语言的局限 | 第36-41页 |
·文学语言的定位 | 第41-49页 |
4 网络文学语言的兴起 | 第49-67页 |
·网络文学语言的发展 | 第49-53页 |
·网络语言的影响及策略 | 第53-59页 |
·文学的变化 | 第59-63页 |
·网络语言:新媒介的文学语言 | 第63-67页 |
5 对现当代文学语言发展及模式的思考 | 第67-90页 |
·文学研究 | 第67-74页 |
·文学语言的模式 | 第74-81页 |
·文学语言模式的运行 | 第81-90页 |
6 文学语言现状及展望 | 第90-102页 |
·新时代的文言和白话局面 | 第90-93页 |
·图像时代的文学语言 | 第93-98页 |
·回到文学 | 第98-102页 |
7 结语 | 第102-105页 |
致谢 | 第105-10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7-116页 |
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| 第11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