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审美感悟价值取向论
| 中文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7页 |
| 导论 | 第7-11页 |
| 一、历史之脉 | 第11-15页 |
| 二、主要理论模式及其内在联系 | 第15-33页 |
| 1. “可爱玩而不可利用”的“美之性质” | 第15-17页 |
| 2. 与生命律动同构的“诗心”与“艺境” | 第17-19页 |
| 3. “美的特质”与“美感经验” | 第19-23页 |
| 4. 文体形式之美与“人性美”的统一 | 第23-25页 |
| 5. “审美价值结构”与“审美情感模式” | 第25-28页 |
| 6. 理论模式间的内在联系 | 第28-33页 |
| (1) 感性形式 | 第28-29页 |
| (2) 审美意蕴 | 第29-30页 |
| (3) 批评模式 | 第30-33页 |
| 三、思想资源 | 第33-41页 |
| 1. 西方文论资源 | 第33-35页 |
| (1) 关于审美的无功利性 | 第33页 |
| (2) 关于审美形式感性 | 第33-34页 |
| (3) 关于个体生命意识的肯定 | 第34页 |
| (4) 关于二元论的思维方式 | 第34-35页 |
| 2. 中国古典文论资源 | 第35-36页 |
| (1) 关于中国传统经世致用观的影响 | 第35页 |
| (2) 关于中国传统传神观的影响 | 第35页 |
| (3) 关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 | 第35-36页 |
| 3. 中西审美文论的融合 | 第36-41页 |
| (1) 中西审美文论融合的条件 | 第36-38页 |
| (2) 中西审美文论融合的方式 | 第38-39页 |
| (3) 中西审美文论融合的启示 | 第39-41页 |
| 四、反思与启示 | 第41-43页 |
| 1. 从偏执走向互动平衡 | 第41页 |
| 2. 从附庸走向学科独立 | 第41-42页 |
| 3. 从单一走向双向融合 | 第42-43页 |
| 注释 | 第43-4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4-46页 |
| 致谢 | 第46-47页 |
| 读研期间公开发表的与毕业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 | 第47-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