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首页
--
文学
--
中国文学
--
文学评论和研究
--
现代文学(1919~1949年)
直面惨淡的人生--鲁迅《一件小事》中“人力车夫”命运归宿的意蕴探析
论中国现代文学中婆媳关系的性别叙事
中西文化交融下的陈衡哲
人之妻的悲剧—论现代文学中家族女性
双重遗弃下的末世作家老舍
北方的痛与南方的悲--试谈萧红与沈从文文学创作的审美特征
试论现代乡土文学还乡主题的文化内涵
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病症分析
现代人生困境的思考--张爱玲与钱钟书作品主题意蕴之比较
对《东方杂志》中的美学文本的整理与研究
悖论的精神还乡--萧红故乡主题小说解读
丁玲的创作道路和文学命运
张爱玲萧红作品苍凉意象之比较
长夜萤火中的生命余温--论梅娘小说的女性意识
郭沫若与日本--从文化交流与日本认识的角度
论杜亚泉的“调和”思想及其现实启迪意义
林语堂的文化身份与翻译活动
话语创伤:精神和现实的纠结--论胡风的文艺理论话语特征
中国现代文学中的“出走模式”研究
“人”与“自我”的诗性追寻--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回忆性童年书写研究
清末民初教育制度的变革与现代文学的建构
林语堂“近情”美学研究
论郁达夫创作的感伤风格与欧洲文学的关系
坚守与徘徊--梁实秋文艺批评思想研究
四十年代文学论争与当代文学规范的建构
启蒙与京派的文学追求
自由主义作家在抗战时期分化的比较分析--以周作人和沈从文的分化作为个案
感伤: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体验与表达
向着灵魂深处挖掘的独行者--郁达夫与陀斯妥耶夫斯基比较论
“欲凭文字播风潮”--论南社文学“现代性”过渡
昙花一现的四十年代新市民文学--以东方蝃蝀、张爱玲、予且等为研究对象
于空白处延伸--卞之琳之文学思想研究
论巴金文艺思想中的“真”
反现代性与现代性:梁实秋文论思想的张力性品格
写作在“别处”:论萧红、迟子建的创作
莫让历史尘封--前期《小说月报》研究
历史尘埃深处的一抹幽香--《万象》《春秋》《茶话》研究
时代激流中的转变与坚守--四十年代的闻一多之研究
中央苏区文艺形态研究
中央苏区文艺体制研究
中央苏区文论研究(1927-1934)
鲁迅郁达夫关系论
《晨报副刊》与现代女性文学
《晨报副刊》与启蒙文学
论京派批评话语的建构
行走在生存雾霭之中--五四到20世纪末女性写作中女同性恋叙事寻踪
红色经典中的英雄受难模式
成长中的夏娃--新时期女性写作少女形象解析
为了不被忘却--论苏雪林的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
现代作家北京叙事的创作主题
上一页
[23]
[24]
[25]
[26]
[27]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