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英文摘要 | 第5-7页 |
目录 | 第7-9页 |
正文 | 第9-66页 |
引言 | 第9-22页 |
一 论文缘起 | 第9-14页 |
二 研究综述 | 第14-19页 |
(一) 对于近现代文学期刊的研究 | 第14-15页 |
(二) 关于《小说月报》的研究情形 | 第15-17页 |
(三) “互文性”理论与研究现状 | 第17-18页 |
(四) 从图画与文学“互文性”角度来研究文学期刊的状况 | 第18-19页 |
三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9-22页 |
(一) 狂欢图像时代的热切召唤 | 第19-20页 |
(二) 探索期刊“守门人”的编辑理念 | 第20-21页 |
(三) 重估改革前《小说月报》的历史价值 | 第21-22页 |
第一章 改革前《小说月报》的基本概貌及文化生态环境 | 第22-32页 |
一 改革前《小说月报》的基本概貌 | 第22-23页 |
二 改革前《小说月报》的编辑状况 | 第23-27页 |
(一) 王蕴章编辑时期:生平、教育背景及对《小说月报》的影响 | 第23-24页 |
(二) 恽铁樵编辑时期:生平、教育背景及对《小说月报》的影响 | 第24-27页 |
三 改革前《小说月报》的文化生态环境 | 第27-32页 |
第二章 “互文性”:以图画为中介解读文学艺术方式之可能 | 第32-41页 |
一 “文本”及文本理论 | 第32-34页 |
二 互文性:文本间的联系、对话、互渗与多义阐释 | 第34-41页 |
(一) 互文性理论的源初 | 第34-35页 |
(二) 重要文论家关于“互文性”理论的主要论述 | 第35-41页 |
1、朱丽娅·克里斯蒂娃(Julia Kristeva):提出“互文性” | 第35-36页 |
2、罗兰·巴特(Roland Barthes):繁荣“互文性”——“可写文本” 、“极乐”、“作者之死” | 第36-37页 |
3、雅克·德里达(Jscques Derrida ):解构互文性——“延异”、“模仿” | 第37-38页 |
4、热拉尔·热奈特(Gérard Genette):“跨文本性” | 第38-40页 |
5、米切尔·里法泰尔(Michael Riffaterre):阅读/“潜藏符谱” | 第40-41页 |
第三章 互文本“富矿”——文本“对话”及副文本“镜语” | 第41-51页 |
一 镜像中的“现代”意味——审视改革前《小说月报》互文本“世界” | 第41-48页 |
(一) 《新小说》 | 第44-45页 |
(二) 《绣像小说》 | 第45页 |
(三) 《月月小说》 | 第45-46页 |
(四) 《小说时报》 | 第46-47页 |
(五) 《小说大观》 | 第47-48页 |
二 感知上的“现代”倾向——考察改革前《小说月报》中包含着东西方文化的副文本总倾向 | 第48-51页 |
第四章 理念下的“现代”追求——解读改革前《小说月报》副文本“神话” | 第51-66页 |
一 透视改革前《小说月报》的编辑思想 | 第52-56页 |
(一) 视觉媒介传播的新理念——以图画开启民智 | 第52-53页 |
(二) 探索与实践民初小说的新形式——以短篇小说为灵魂 | 第53-56页 |
二 探寻改革前《小说月报》编辑的文化姿态 | 第56-66页 |
(一) 追求高雅的格调 | 第57-59页 |
(二) 兼容并包的胸襟 | 第59-61页 |
(三) 在传媒视界中对于女性形象的新书画 | 第61-66页 |
结语 | 第66-69页 |
注释 | 第69-7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3-78页 |
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| 第78-79页 |
后记 | 第79-8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