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首页
--
文学
--
中国文学
--
文学评论和研究
困境中个体观念的嬗变—史铁生创作研究
魏晋南朝著作郎制度与文学之关系研究
论《左传》中作者思想观念的矛盾
一分为三论的诗学诠释
明代温州府作家研究
明代“金陵四家”研究
《左传》中的女性及女性观
理想抑或现实—废名、沈从文、黄永玉笔下的“桃源世界”
魏晋六朝饮食文化与文学
我说故我在—1990年以来中国女性文学叙述声音研究
从钟嵘《诗品》看魏晋诗文中“以悲为美”的审美意蕴
苏青的婚恋与她的文学创作
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农事书写研究
论“非虚构写作”《梁庄》的作者主体性
晏殊诗文校注
许自昌文学创作论
试论欧阳修对“宋型文化”发展的贡献
先秦时期晏子故事源流论
北宋晚期的文人结盟与诗歌嬗变研究
东北作家群与延安文艺
隐痛与宣泄--浅析现代留日作家日本背景的文学创作
林语堂幽默理论研究
中国古典文论的平淡美理想
茅盾与中国革命
柳青与延安文艺
中国古代文论中“自然”概念的历史演变
《史记》“太史公曰”文体研究
“忧伤”的文学生产与消费--郭敬明作品畅销现象研究
再论“赵树理方向”
苏童与南方--论江南文化对苏童创作的影响
刘储秀年谱
《左传》中的盟誓研究
对“十七年”女性创作的还原性解读
《左传》中的楚礼研究
泰戈尔爱的哲学和宗教思想在20年代中国文学中的冲突与融合
王世贞诗文创作理论研究--以《艺苑卮言》为中心
论《史记》中的“太史公曰”
东北流亡文学中民族意识与民间日常书写关系的研究
高批评“张力”论中国化研究
《易》之“象”与《诗》之“兴”
生态视角下的昌耀创作研究
从神话原型批评到文学人类学理论--神话原型批评在中国
古代文论与书论的相互影响研究
论《庄子》对苏轼人生境界的影响
虚静而游--庄子生存境界的审美化
论张爱玲文学创作中的战争书写
燕卜荪ambiguity理论在中国的跨语际实践
明清之际江南闺秀诗人社会形象研究
论史铁生作品的精神意识
现代性的两种表达方式--以蒋光慈和穆时英为例
上一页
[78]
[79]
[80]
[81]
[82]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