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学论文--中国文学论文--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--当代文学(1949年~)论文

对“十七年”女性创作的还原性解读

中文摘要第1-4页
Abstract第4-8页
绪论第8-11页
第一章 十七年研究现状整理及其中的几个问题第11-19页
   ·“十七年”文学研究的整体状况第11-14页
     ·整体关联性第12-13页
     ·文学本体性第13-14页
   ·“犹在雾中”的“十七年”女性创作研究现状第14-19页
     ·文学史中的缺席第15-17页
     ·文学研究中的缺席第17-19页
第二章 “十七年”女性创作文本解读第19-45页
   ·创作环境第19-22页
   ·创作动机第22-23页
   ·创作主题第23-29页
   ·“十七年”女性创作中的“叙述与叙事”第29-40页
     ·史诗性追求方式差异第31-32页
     ·主体性表现差异第32-34页
     ·叙事视角差异第34-38页
     ·色彩运用差异第38-40页
   ·“十七年”女性文学精神闪光之处第40-45页
     ·坚韧延绵的创作精神第40-41页
     ·政治诉求与内心私语第41页
     ·对人伦题材的展现第41-42页
     ·对个体生命的尊重第42-45页
第三章 “十七年”女性作家创作成因论研究第45-50页
   ·杨沫与《青春之歌》:最隐秘故事的来源第45-47页
   ·宗璞与《红豆》:政治诉求与内心私语的收藏第47-48页
   ·草明与《乘风破浪》:工厂中的“铁”娘子第48-49页
   ·男性作家的对比:柳青——历史巨变的记录者第49-50页
结语第50-52页
参考文献第52-54页
攻读硕士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第54-55页
致谢第55页

论文共5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《飞越疯人院》中疯癫形象的狂欢化解读
下一篇:心灵救赎与现实关怀--许地山创作简论